根據鮑爾比的說法,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的生命,從搖籃到墳墓,都圍繞著各種親密的依戀展開。如果我們在幼年涉及的關系有問題,那么我們后來經歷的關系可以提供第二次機會,也許會幫助我們獲得只有在安全的依戀關系中才能產生的潛能,可以自由的去愛,去感受,去反思。心理治療的最佳狀態,就是提供這樣一種治愈的關系。
三個核心問題:第一,共同創造的依戀關系是發展的關鍵情境;第二,前語言期體驗構成了發展中自我的核心部分;第三,自我對于體驗的態度比其個人歷史的事實更能預測依戀安全。
“自我在關系中的轉化的心理治療模型”是為了幫助患者而采用的各種各樣方法的基礎。
轉化作用的關系:這種關系提供了一個安全基地,使患者能夠冒險,去感受他認為不應該去感受的,去知道他認為不應該去知道的。在這里,治療師的角色是幫助患者不僅去解構以前的依戀模式,還有幫助他們在當前建構新的模式。換言之,治療關系是一個發展的熔爐,來這個熔爐中,患者與自己對內在和外部現實的體驗的關系,可以從根本上發生轉化。
未經思考的已知:患者最初的依戀模式和患者需要的否認和解離,都植根于前語言期,這就需要治療師對患者體驗的非語言表達進行調諧,對于這些體驗患者尚未發展出語言。
治療時治療師通過“雙目視角”關注自己的主觀體驗,關注患者和治療師共同創造的移情——反移情活現,關注情緒和身體的非言語語言,來獲取和最終整合被患者否認或解離的體驗的途徑。
對于體驗的姿態:表征、反思和覺察:安全的依戀與體驗的反思性姿態有關,這種姿態依賴于元認知對我們的信念和感受的“純粹表征性質”的認知能力。我們越能夠采取反思性姿態,我們就越具有富源秘樂,如果非要處安全性的兒童,這已經成為一個準則。除了反思性姿態的能力,我們還主張對內在和對外部的體驗的另一種可能性姿態,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姿態更“深”,更接近我們自己主體性的核心。它在當下時刻,會以有意而不評判的方式去注意體驗——即覺察的姿態。
覺察姿態的四重同心圓:第一層是外部現實,第二層是表征世界,第三層是反思性自我,第四層是覺察性自我。
作為治療師,具有覺察能力,對幫助患者很關鍵。首先,覺察性姿態培養了我們能夠穩定地臨在當下的體驗。其次,覺察和關注當下的姿態,促進留在身體內在和觀察身體的體驗,第三,覺察有助于接納態度的形成——對體驗原本的樣子保持非防御的開放及接受,能夠幫助我們留出空間,去容納患者所有的感受,想法和欲望。
童年時期和心理治療中的安全依戀關系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被承認,被理解,被關心的體驗,這些體驗最后被內化了,幫助發展出安全的內心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