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復制。
浮淺工作: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工作,往往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新價值,且容易復制。
深度工作假設: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而幾乎同時,其在社會經濟中的價值也日益提升,因此,能培養這種能力,并且能內化成工作生活核心的人,將會取得成功。
理論基礎
一、深度工作是有價值的
在未來社會有3種人最有優勢:第一種是可以利用智能機器把工作做的漂亮又有創造性。第二種是行業中最優秀的,第三種是擁有資本的。
那么,如何在新的經濟形勢下成為贏家呢?需要掌握兩種能力,一是迅速掌握復雜工具的能力,也就是學習的能力。二是在工作的質量和速度方便都達到精英層次的能力。此外,還需要將潛能轉化成人們珍視的實在成果。如果想要成功,就必須產出自己能力范圍內最好的產品。而這兩個方面都需要深度。
1、深度工作幫你掌握困難的事物。
埃里克森《刻意練習》里有說到:“專家與普通成年人之間的差異反映的是,為提升某一特定領域的表現窮其一生的刻意努力?!焙诵囊蛩匕ǎ?)你的注意力全情投入到某個你希望提升的技能或者想要掌握的概念上。(2)你能得到反饋意見,調整方法,保持注意力的投入有最佳產出。
丹尼爾科伊爾的《一萬小時天才理論》提到刻意練習有效與髓磷脂有關,也就是神經元的髓鞘化。專注于某一特定技能,也就可以不斷固化這種技能在大腦中的回路。
2、深度工作有助于精英級產出的出現。
高質量工作產出=時間X專注度,因此,在長時間無干擾的狀態下,批量解決困難卻重要的工作,可以幫助提高產出。
明尼蘇達大學商業教授索菲勒魯瓦在論文《為什么完成工作那么難?》提到“注意力殘留”的概念。當你從一個任務轉移到另一個任務的時候,你的注意力并沒有即時轉移,注意力殘留仍然在思考原任務。哪怕是原任務已經完成了,注意力還是會有一段分散的時間。如果在轉移工作之前,對原任務缺乏控制且關注度較低,殘留就會越濃厚。在下一項任務中,殘留量越大,表現越糟糕。
如果長時間不轉移注意力,完成單一困難任務,使注意力殘留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當前任務的表現成果就會最優化。換種說法就是,使你表現最優化的做法就是深度工作。
當然,對于公司高管等某些職位或者工作來說,深度工作并不是最優的,但是對于知識工作者來說,這個就非常重要。
二、深度工作是有意義的
在工匠世界里,依靠手工能力在世界中切實的展示自己,由此帶來的滿足感也可以使人變得恬靜平和。但是,當我們將注意力轉移到知識工作時,這種聯系就容易模糊不清。此外,不斷的有聲音呼喚知識工作者在浮淺活動上花費更多的時間。比如活躍在社交媒體發朋友圈點贊等。其實,深度的生活,不僅僅可以讓你從經濟上獲益,還能讓你變得充實起來。
1、從神經學角度看,我們選擇去關注哪些事物,忽略哪些事物,將決定著我們的的生活質量。你的世界就是你所關注事物的產物。如果在深度努力狀態下度過的時間足夠長,你的大腦就會認為你的世界是具有豐富意義和重要性的。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這種全神貫注的狀態占據了你的感受器官,使你避免了很多充斥在我們生活當中難以回避的、細小不快的事情。因為當你失去關注點時,頭腦不會想著生活中的好事,而會糾纏于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在工作中,特別是知識工作中,增加深度工作時間可以有效影響人腦這臺復雜的機器,多種不同的神經學理論表明,此種影響將使你對工作生活的意義和滿意度都得到最大的提升?!拔覍⒕倪x擇目標,然后全情投入。”
2、從心理學角度,全球最知名心理學家之一,米哈里 契克森米哈賴證實:“一個人的身體或者頭腦在自覺努力完成某項艱難且具有價值的工作過程中達到極限時,往往是最優體驗發生的時候?!眴螁问巧疃裙ぷ鞯母惺鼙旧恚湍軒砭薮蟮幕貓?,不管是什么工作,我們的大腦都喜歡這樣的挑戰。
工作中,因為有內在目標、反饋規則和挑戰,所有這些都鼓勵個人積極參與到工作中,專注其中,更類似于心流活動。而休閑時光則組織松散,需要很大努力才能創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深度工作帶來的心流經歷,可以為你帶來深度滿足感。這是一條經過驗證的道路。人類在深度沉浸于某項挑戰時才是最好的自己。
3、從哲學的角度看,在后啟蒙時代里,世界的秩序和神圣感被剝奪,我們要去辨別什么是有意義的,什么是無意義的,但這種做法很隨意。所宣揚的個體獨立,不僅會帶來無聊的生活,恐怕還會導致虛無主義,讓人覺得人生、生活、工作沒有意義。而古代工匠在對作品的精心打造中,會產生一種神圣感,找到“除個人之外的意義源頭”。
事實上,任何對高水平技能的追求,不管是無知的還是認知上的,都可以帶來一種神圣感——職業滿足感,而不僅僅是工匠。不論是作家、營銷人員、咨詢師、律師,你的工作就是一門手藝,如果能精心打造自己的本領,心懷敬意,謹慎應用,你就可以像熟練的輪匠一樣,在日常職業生活中創造出意義。木車輪并不高貴,但是制作木車輪可以高貴。也就是你不需要一種稀缺的工作,你需要的是用世間少有的方式工作。
培養手藝需要完成深度的任務,因此需要致力于深度工作。因此,在事業中擁抱深度工作,通過深度工作培養個人技能,可以把讓人煩躁瑣碎的工作,變成一件讓人滿意的工作。
三、深度工作是少見
現代社會流行開放式辦公環境,即時通訊工具的使用也越來越普遍,各種供應商在社交媒體上頻繁出現,很多潮流都比深度工作更加盛行。糟糕的是,這些潮流中,有很多都會大幅降低個人深度工作的能力?!氨M管在當時你沒有感覺到,但是大腦會對干擾做出反應?!?/p>
“最小阻力原則”:在工作環境下,如果各種行為,對于底線的影響沒有得到明確的反饋意見,我們更傾向于采用當下最簡單易行的行為。
“忙碌代表生產力”:在工作中,對于生存能力和價值沒有明確的指標時,很多知識分子都會采用工業時代關于生產能力的指標,以可視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
因此,人們往往通過不斷收發郵件或者即時信息,或者頻繁召開例會,讓自己感覺自己做了很多事。因為這些會讓人產生“可視”的幻像。另外,相比較而言,深思熟慮的去思考和理清下一步的工作內容要難得多。
綜上所述,深度工作是有意義有價值,但是卻是少有的。因此,誰培養出了這種技能,誰就可以在職業上取得成功。“我將活出專注的人生,因為這是最好的選擇,”做一個深度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