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遍看古典老師(得到專欄“超級個體”作者)新書《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覺得知識量很大,不好吸收,再看第2遍,反而越發覺得古典老師講得精妙,也更容易吸收了。
下面談談我看完《躍遷》一書的延伸思考:
一、關于對焦慮的思考
焦慮,成為了這個時代的底色。
有志于從事內容創作的人,要想清楚自己的產品能解決多少人的焦慮,能夠為多少人緩解焦慮,事業就有可能做得多大。
馬東老師說,一個內容創作者為什么要創作?因為心里憋得慌,憋了很多東西需要輸出。
寫作,是與這個世界的對話。寫作者不把內心的想法變成文字就會很難受。演講也一樣,把內心的想法用聲音告訴所有人,會更爽。
學習,有一個全新的模式——學習一個人的思維模式,尤其是高手的思維模式,這是刻意練習的精髓。
還有一種學習方式是,向比你弱的人學習。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如果你能從每一個你遇到的人身上學到對方的優點,你能夠學到的東西就比一般人多更多。
如果,比你弱的人沒有特別突出的優點,但他身上的毛病以及他所遇到的問題,你能看清楚,也是你可以學習成長的機會。
二、關于對勤奮的思考
有人說,勤奮沒那么重要,因為很多人陷入了低水平的勤奮,聰明比勤奮更重要。
低水平勤奮的人主要是缺乏深入的思考。沒想清楚、沒想透就開始行動,等于盲干,所以沒有相對應的產出和結果。
其實,這也是一種焦慮,因為看到身邊有太多的知識IP快速崛起和快速變現,他們在不停地告訴你很多方法,可以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你一不小心就會變成低水平的勤奮。
但實際上,這些方法,知識IP不一定常用,他們用的最多可能就幾種方法。
勤奮是必要的。每個人仿佛都在和時間賽跑,每個人都在說自己的時間很重要!懶人成功的幾率機會為0。
勤奮+方法也不一定能快速成功,有的時候,還要看點運氣,你是否抓到趨勢,是否用對平臺。
追求速度相對應還有另外一種成長方式——放慢速度。
追求速度的人學習有的時候是功利,讀書只讀專業書籍或工具書,只抽取對自己有用的章節學習,盡量少看小說或者文學書籍,因為貌似短期內無法幫助自己解決問題或產生價值。
人為什么要閱讀?
閱讀應該是純粹的,閱讀可以快樂的,閱讀可以是悠閑的。
但今天的閱讀,大家都在告訴你,一定要快速閱讀,于是你匆匆忙忙去閱讀、急急忙忙地結束,除了萃取一些知識點外,你并沒有太多的提升。
閱讀的本質,應該是和書的作者在交流思想、對話,獲得精神世界的養分,讓內心得到充實。并不是所有的閱讀都是為了解決問題。
三、關于對個人成長的思考
企業家常常提及愿景和使命,足夠大,幫助足夠多的人,才能引領員工快速向前奔跑。
個人的成長,最初可能只是為了自己能起來,并不打算要幫助多少人,過程中幫助了一些人,得到了感謝和積極反饋,個人使命被一步步擴大,覺得不能辜負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咬著牙堅持往前走,苦或累都得受。
但個人成長不妨放輕松點,不刻意幫助別人,順手幫就可以幫,如果對自己有更大的成長就去幫,成長最重要,沒有誰欠誰,別被幫助別人束縛住,一旦束縛,創造力就有可能受損。
四、關于時代高手的思考
AI(人工智能)、VR(虛擬現實)技術不斷進步,每天都有類似的報道,很多工作將逐步被機器所替代,作為人類,有哪些能力顯得越發重要的?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古典老師引用《全新思維》(作者:丹尼爾·平克)書中的說法,世界逐步從過去的高理性時代進入一個高感性和高概念的時代,感性和創新,會讓一個人獲得更大的優勢。
有6種能力極其重要:設計感、故事感、交響能力、共情能力、娛樂感、探尋意義。
我是這樣理解這6種能力:
1、設計感——你能創造新的事物,或者讓舊的事物通過不一樣的方式重新呈現;
2、故事感——講故事的能力,所以,會演講和會寫作都分外重要;
3、交響能力——整合事物的綜合能力;
4、共情能力——能感受別人的情緒或悲歡離合,懂心理學的人會越來越受歡迎;
5、娛樂感——會社交、會玩的人更受歡迎;
6、探尋意義——不斷超越、體驗生命的意義。
時代的高手長怎樣的?
過去的時代在我們眼前崩裂,不懂學習的人很難成為這個時代的高手。
古典老師對時代高手這樣描述:他們理解世界的趨勢、了解科技的力量、有更加成熟的心智模式、更開放的心態和更快的迭代速度,方法正確。
再用一句話總結,所謂的高手,是在高價值領域內,持續做正確動作的人。
究竟什么樣的領域才稱得上“高價值領域”?那些能夠產生高回報的領域才稱得上“高價值領域”。
例如,在寫作上有所建樹,能夠幫助你不斷擴大個人影響力,寫作就屬于高價值的技能,又如演講,也是快速打造個人品牌和個人影響力的領域,也屬于高價值的技能。
為什么有些個體IP能夠快速崛起?
除了個人的勤奮、自律、穩定的輸入和輸出外,還有他們善于連接不同的平臺,當有一個最新的知識平臺出現的時候,他們永遠做那個最快的參與者。這就是理解世界的趨勢、了解科技的力量的代表。所以,他們的效率更快。
古典老師提到了一個觀點,值得很多人參考:基于個體的精進太慢,只有借勢躍遷,才能趕上這個時代的速度。
抓住趨勢、綁住大腿、借助平臺都是借勢,但我覺得仍然需要個人有一定的實力才行,否則競爭不過別人,最終會敗下陣來。
在個人精進的道路上,需要一定時間甚至是長時間的積累和爬坡,同時不要忘記善用平臺、與牛人多連接。
這個時代的學習特征之一是碎片化學習。
一個人的注意力每天都在被各種文章、音頻或視頻所切割,一個人會遭受到各種各樣的信息干擾,不斷加重自己的焦慮,覺得學習了很多內容,感覺進步并不大。
要碎片化學習,也要有大段的時間深入學習、體系學習。
五、關于桿杠點的思考
任何一個系統里都會有桿杠點,也是所謂的核心關鍵點,找到關鍵點、利用關鍵點,抓重點,持續抓重點,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于寫作這個項目來說,桿杠點是什么?可能是將看過你文章的人都轉化為你的粉絲。做到這樣,一定是你的文章給他的感覺是有價值或者有用或者有趣或者引發共鳴!
六、關于頭部效應的思考
所謂的頭部,就是你所在的領域或你的地盤處在第一的位置。
得到APP最賺錢的內容就是里面的大咖專欄,均是各個領域公認的頂尖大師級人物,一方面,得到的流量為這些大咖提升了知名度和曝光量,另一方面,大咖本身的知名度也為得到源源不斷帶來新的訂閱用戶。互為正循環的系統。
羅胖把每個領域最牛的牛人請來“得到”站位,充分利用了頭部效應。
個人如何運用頭部效應?古典老師先為大家定義頭部:你所在賽道里的高價值且有優勢的領域。頭部并不是那些遙不可及的領域,而是存在我們身邊、能觸及的賽道。
頭部效應就是要做那些高價值、高優勢的事。
不能固守過去的優勢!
我目前相對明顯的優勢是寫作和演講,但我還需要不斷擴展我的其他優勢:閱讀、深度學習、英文,這些都是有價值的事情。
頭部效應要思考自己的差異化優勢。同樣是寫作領域,有人擅長寫雞湯文、有人寫職場技巧,有人擅長教寫作套路,我在寫作的差異化優勢在哪里?
我追熱點的能力不錯,雖然速度不夠快,但追過的熱點寫出來的文章要不閱讀量較高,要不就是能產生收益。
另外,我擅長提煉總結,無論是讀書還是參加培訓或者看過電影或電視劇,我都能提煉要點,快速提供有價值的內容。
如果實在沒有特別明顯的優勢,也可以從身邊的頭部做起,先去影響身邊的人,把身邊的工作和事情做起,小范圍或小圈子中形成頭部,有機會逐漸躍遷到下一個更大的頭部。
七、關于聯機學習的思考
一個人獨自學習、冥思苦想避免不了局限,但一群聰明人互相學習,交換不同的想法和答案,甚至激烈地辯駁、觀點碰撞,認知會迅速升級。
除了網絡上找人聯機學習,可以線下參加一些高質量的社交活動,甚至是跨界跨行業的聚會,聽聰明人說話、與聰明人交談也是一種聯機學習。
閱讀不同領域的書籍,和杰出的作者交流,也是一種聯機學習。
八、關于知識IPO的思考
這個名詞很新穎,也很有吸引力,知識可以IPO(上市)?馬上給知識工作這帶來暴利收入?
實際上書中的IPO解釋是:
1、I(Input a question)輸入問題
2、P(Pronblem solving)解決問題
3、O(Output)輸出產品
古典老師說,這是一套高效的把知識整合產品化的個人商業模式。的確很有參考價值。
以演講為例。如何進行IPO?
輸入問題:學員在演講方面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解決問題:如何解決學員的演講問題,要有具體方法論。
輸出產品:提供給學員的解決方案形成體系的產品。
九、關于破局的思考
人生是一次次的破局,可能我們還在一個局中,沒得到破解,阻礙了我們的前進。
高手與普通人的差別或許不是能力、智商,可能是因為高手的思維深度和廣度以及他們行動的速度遙遙領先,他們站在更高的角度,看清了更大的系統。
古典老師說,語言是構建思維的手段,他在書中引入諸多新概念,不是秀智商,而是當我們用一個全新的詞語解釋事情,會倒逼你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思考問題。
方法路徑或許差不多,但因為換了一種說話,給了我們不一樣的思考維度,這就是一種躍遷。
好的書籍值得多看幾遍,而且能帶來不一樣的靈感,古典老師的新書《躍遷》就是如此!
我依然相信,人耐得住寂寞,學會專注且開放,不斷積累和學習,躍遷早晚會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