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十五言 作者 王joel
我們都知道有一個叫“記憶曲線”的理論,是說人總會忘記之前記住的東西,而且在開始的一段時間忘記的速度最快,但越到后面,忘記的速度就越慢了。按照這個理論,針對不熟悉的單詞,我們一開始應該用較高的頻率復習,然后慢慢降低復習的頻率。這就是間隔重復的基本原理。
在這個原理的基礎上,1973年,德國人萊特納提出了以他命名的萊特納系統,這是一種使用閃卡(flash card)加上間隔重復原理的學習系統。閃卡就是寫著知識點的小卡片,通常正面寫著問題,背面寫著答案。你拿出一張閃卡,看看正面,然后在頭腦里作答,最后看看背面,看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這種卡又叫抽認卡。萊特納的系統里邊,抽認卡要按照自己的學習程度從難到易歸類分放,最生疏的放左邊,最熟悉的放右邊,分組的數量從幾個到十幾個不等。在學習或復習的時候,如果你取出的卡片已經掌握了,那就往右放到較易的哪一組中,如果沒掌握,就放回到最左。
萊特納系統的基本原理(wikipedia)
下圖展示了萊特納系統每一段學習中卡片的移動方式。第一個盒子中是最生疏,最容易答錯的卡片,第三個盒子里是掌握最熟練的卡片,第二個盒子介于兩者之間。我們的學習計劃是第一個盒子每天學習一次,第二個每三天一次,第三個每五天一次。如果學習中發現第一個盒子里的卡片已經掌握,那就把它升級到第二個盒子中,第二個盒子中已經掌握的則被升級到第三個盒子里,而在第二和第三個盒子里打錯的卡片則要被全部降級到第一個盒子里。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部分卡片會逐漸從左往右移動,少數已經忘記的卡片會回到最左邊重新啟動循環。這就是萊特納系統的大體工作方式。
萊特納系統動畫展示(wikipedia)
用紙片做成的抽認卡背單詞可行度比較低,尤其當卡片數量較大,分組數量較多的時候。不過幸好現在有電腦和手機端的軟件輔助,讓這個系統可行度提升了很多。實現萊特納系統最有名的軟件,就是開源軟件Anki了。
Anki有四個回答按鈕。Again, Hard, Good, Easy,根據掌握程度選擇按鈕,然后卡片就會被放到不同的“摞”,并擁有不同的重復周期。
Anki有桌面和移動版本,學習進度可以在各版本之間同步。Anki所做的事情,就是將“卡片”和“盒子”進行數字化管理,按照你的回答結果自動移動卡片。Anki的使用方法幾乎完全符合萊特納系統的原理,所以上手很簡單。網上有很多網友分享的各種卡片集,你也可以自己制作卡片存在Anki里面,并且分享給別人。
很多背單詞的軟件采用的也是這個思路,但可配置程度比Anki都差一些。不過國內的背單詞軟件優勢在于詞庫質量相對較高,這點Anki沒法比。我選擇Anki更主要的是“獨立自主”的感覺。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一款被單詞軟件,工具都是挺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