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你:“每天你都在做什么?”你可能會說:“做表、溝通、協調、反饋、開會,還有學習等”。如果再問你:“你每天上班期待的結果是什么?這個結果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你又希望對你上班期間所接觸的人或事帶來什么價值和影響?”
這個時候,你可能答不上來,或許從來沒有那么認真地去思考過。那時因為我們沒有真正的做到“以終為始”地去倒逼自己的行為,缺乏結果導向思維。
結果導向思維是一種把自己的行為轉化為價值輸出的思維方式。
上班只是個過程,增值才是結果。這個增值一方面是指物質上的價值,另一方面是自我價值在組織內的體現。如果你每天忙忙碌碌、覺得累死累活,但是不僅工資一點沒漲,而且老板還不認可你的努力和帶來的哪怕一丁點的價值。那其實這個過程是沒有結果的,我們當然不愿意承認這個現實,但是事實就是如此。
學習也是一個過程,生活的正向改變才是結果。常常聽到有人說:“我堅持每天都早起看書、閱讀”。當你問他:“你讀書后有什么心得體會,還記得多少里面的內容,給你的生活帶來什么變化了嗎?”你想了想,好像也不記得多少,也沒太多想法,生活也并沒什么改變。那說明你的學習沒有給自己的人生留下什么結果,僅僅是學過而已,并沒有習得。
對于結果導向思維,古典的結果三定律對我們有非常好的參考價值。
定律一:結果>過程
他提到讓結果進一步增值的核心是“讓結果變得可以交換——只有可交換的結果,才是有價值的”。
比如說你看了一篇文章,很多人會在下面留言,作為對自己看完文章后的一個結果。那么,哪些留言對你來說更有價值呢?
一般來說是這三種人:提出好建議的人,因為他給人新的觀點,拓寬了話題的維度,提供了不一樣的視角;第二種人是提出好問題的人,因為他引發別人思考,讓你不得不批判性地去回顧文章的觀點;第三種人是舉自身案例的人,因為他給了我們鼓勵,發現原來身邊共鳴者那么多。
所以不管是看完一篇文章或者是一部電影,試著去留言或寫影評,都是對自己做一件事情結果的交付和價值輸出,代表著你的思考和所得。
定律二:有交付價值的結果>無交付價值的結果
比如你平日不僅喜歡做菜,而且把每道拿手菜的制作流程、原料選擇,烹飪方法等進行整理總結,形成文字和圖片,發布到烹飪相關APP平臺,然后這些內容不斷在互聯網上傳播,影響很多家庭的美食體驗。這個結果肯定讓你更有價值。
定律三:能復制的結果>不能復制的結果
如果你寫的美食制作流程連小白都可以學會,原材料要求不高,且步驟清晰,可操作性強,而且能確保做出來的味道和專業水準差不多。看了你菜譜的人通過做這個菜,得到伴侶和孩子的贊揚,同時他還主動將這個方法分享給其他人,這個結果對你或對他是不是都更有價值?
過程固然重要,不過輸出結果清單是決定我們價值的核心環節。當然,這也是最費力的環節,所以才有那么多的人不愿意去做。周末看部電影,多簡單!讓我寫影評,好費勁;老板怎么說我就怎么做,多簡單,讓我建議解決方案,好費勁!
現在費點力,不就是讓自己以后看起來毫不費力么。年底了,該寫2016總結和2017計劃了,沒有點實質性的結果輸出和對未來的規劃,你都不知道該寫什么。那么,現在,就是此刻,專注于你的結果,趕緊參考以上的定律和方法行動起來。
END
推薦閱讀:未來什么能力最吃香
上篇閱讀:為什么你的經驗可能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