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文學”一詞,很多人對其避而遠之,認為這個詞太過高深莫測,根本和他們沒有一丁點關系。其實,我們都被十二年的應試教育誤導了,也被文學嚇怕了,被那些個標準答案嚇住了。我在想,如果當初我們憑著自己的感覺理解它們,而不是靠死記硬背,我們是不是更能體會文學的美。
?上大學時,當我只憑著興趣,放下偏見,重新翻看曾經那些經過老師千瘡百孔分析過的詩句時,總是不禁感嘆:“噢,原來詩句是這個意思。”是那種脫離僵硬模式分析,打開自己的感官,真正明白詩意的恍然大悟。通過那些詩歌,你會覺得那些詩人的心是靈動的、打開的,我甚至好奇有什么是他們的心所不能容下的。漸漸地,我重拾對文學的興趣,而文學遠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艱澀。
?我開始看很多書,各種類型都有,當然看了很多,也忘了很多,但是貴在看書的過程中所帶給我的思考。看完一本書,有所思,有所想遠比單單記住作者的原話更重要,因為前是屬于我自己的,而后者是屬于作者的。我自己也感覺到自己在慢慢開化,就像一棵久不發芽的種子受到雨水的滋潤逐漸發芽一般。
?當然,我也碰到過讀完一本經典著作而無法體會到它經典的情況。嗯?它經典在哪?我沒覺得它好在哪兒?這其實很正常。因為不懂,所以不理解。有那么一種說法,你一下爬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你當然會摔得很慘。這時,我并沒有灰溜溜地逃走,而是暫時將它放在一邊,先去讀自己看得懂的書,通過不斷地積累與思考來提高自己的層次。當我再過段時間翻看那書時,便再也不是完全陌生的感覺。看書和成長一樣,要循序漸進,慢慢來,不能著急。
?如果要問,文學讓我產生了怎樣的變化?我會說,小說讓我更了解人性,對人也更加地寬容(用雪小禪的那句話來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讓我能夠接納并理解更多的人和事。詩歌逐漸打開我閉塞的感官,讓我更能發現生活中的美(一個不解詩意的人是無趣不可愛的),也讓我的眼界更加的開闊。而從散文中,你會感受到他人的一種生活態度,稍加體會對自己是有益而無害。
?而我總覺得我們是沒有文學熏陶的一代,在網絡地沖擊下,我們變得更加的浮躁,更加的不堪一擊。很多人覺得“文人”就是一群自命清高的腐朽書呆子,我只能說他們只看到了其中的一部分,而有氣節、有風骨的文人比比皆是。在大學里,看看書、寫寫字都要被他人稱之為“文藝”,我笑得像撿到寶了似的,如果這樣就被冠上“文藝”的稱號豈不是太便宜我了。
?我始終覺得文學能夠幫助我們堅守一些內在的東西,然而我們卻忽視了文學對我們的重要性。小時候老師總說“先成人,后成才”,事實呢,我們根本沒有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了解文學,也許它不能帶給你看得見的金錢,但是它卻能夠讓你了解人,也更了解你自己,它還能夠帶給你一個更加開闊的視角來看待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