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磕|《認知盈余》自由時間的力量

克萊·舍基 (Clay Shirky)(1964年-) 是一個研究互聯網技術的社會和經濟影響的美國作家,顧問和老師。 舍基在

紐約大學

的(NYU) 畢業互動電信項目 (ITP)擔任客座講師講授新媒體。此外,舍基的課程報告還包括社會性網絡和技術網絡的拓撲結構之間相互關聯的影響,以及網絡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反之亦然。



《認知盈余》是“互聯網革命最偉大的思考者”克萊?舍基 繼《未來是濕的》之后最新力作。




看自由時間如何變革世界的未來:


如果說《未來是濕的》揭示的是“無組織的組織力量”,

那么《認知盈余》揭示的就是 “無組織的時間力量”。


Ps: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首度親筆作序傾情推薦



好吧!

讓我們跟著一起來看看

《認知盈余》

里面究竟寫了什么?



1、當自由時間累積成認知盈余

——認知盈余,一種全新的資源

開篇中克萊舍基就提出了一個相當有趣的概念:

全球受教育人口累積起來的每年超過一萬億小時的自由時間。

克萊舍基另辟蹊徑的站在人類的高度,把它當做是一種可共享的全球性資源,探討了它在公共媒介的發明和擴散的可能性。

我們可以憑借自己的意愿消費它,也可以通過積累變得更優秀;真正的鴻溝在于我們什么都不做和做些什么?


2、工具賦予的可能性

——工具,賦予我們行為發生的可能

互聯網時代大多數形式的交流,不管是公開的還是私下的,都以某種形式可以為任何人所有。

這里的形式是指我們在社會生活中參與娛樂文化、互動交流中依托新生事物(諸如電視、手機,電腦)或者社會環境給我們帶來的社會趨勢。

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

并不是工具塑造了我們的行為,但是工具賦予了我們行為新的可能性。


3、無酬的動機

——內在動機相對私密,興趣比報酬更能激發參與感

數字網絡讓分享變得廉價,讓全世界的人都成為了潛在的參與者;

想要分享的動機才是驅動力,而技術僅僅是一種方法。

人們喜歡消費,但他們也喜歡創造和分享,他們都懷有內在動機,希望能有所作為,因為做事情既有收獲又有樂趣。

內在動機不僅會使人們因為興趣愛好而產生行為,還會把人群集中成為業余組織產生有組織性、規模化的公共行為。


4、“我們”為“我們”創造機會

——新的工具賦予我們新的能力,繼而又為彼此創造新機會

在追求個人目標的同時深切考慮到并支持他人的追求,這種功能能力是人類生活的根本。

20億人通過互聯網連接,自由時間總計高達數萬億小時。

認知盈余并不等同于將這些散落在全世界的自由時間簡單相加;相反它是所有人共有的。

將我們的自由時間和特殊才能匯聚在一起,共同創造做有益之事,構成了這個時代巨大的新機遇之一。


5、這是一個創造慷慨文化的時代

——參與、歸屬是時代大背景下人們找尋存在感的基本方式

文化是一種協調工具,而共享給人帶了參與感;把同病相憐的人們聚集讓他們產生歸屬,就有可能激發社會協作的螺旋。

有些價值是市場創造不出來的,這些價值的生產只能靠文化。

一個實踐社區的存在,歸根結底是為了維護將社區團結在一起的文化。

當更多人開始期待也與參與能成為一種開放的選擇時,期待就會改變文化。


6、從公用價值到公民價值

——創建無形學院獨立協同工作,以便創造出全球規模的分享機會

人類無可救藥的既想滿足個人需求,又想實現集體的效率。

我們在社會尺度方面想做的越多,我們越要緊密合作以實現共同的目標。

一個追求共同目標的群體必須保證自己的高效率,同時還要保證成員的滿足感。

因此為了成功的創造和維持公共利益,一個群體必須同時抵御來自外界和內在的威脅。


7、尋找鼠標,世界是“閑”的

——尋找鼠標,從現在開始

我們需要需找未來的“鼠標”。

方式、動機和機會三者的融合,從積累的自由時間這個原材料中,生產出了認知盈余。

以群體的形式嘗試新事物,是迄今為止也是將來對社會化媒體最為意義深遠的利用。

最后,要從一個工具中創造出最大的價值,靠的并不是總體規劃或者跨越式發展,而是連續不斷的試錯。



其實,說白了克萊舍基敏感的洞察到了“認知盈余”這個切入點;然后通過方式、動機(第3章節)和機會三個操作基點,高屋建瓴給我們構建了一座全新的“互聯網科普通識”金字塔。


其我們不妨看看來自知乎和豆瓣大神們的評價:






總體上,《認知盈余》(豆瓣7.3)的評價之不如《未來是濕的》(豆瓣7.6).

而性質上《認知盈余》也可以算是《未來是濕的》的補丁,克萊舍基前瞻性的提出了“無組織力量”,確實是一次革命性的思考;但是《認知盈余》只是作為無組織力量下的一個分支,它的客觀性和價值卻是不足以媲美牽者。



我大約明白了,馬化騰是出于什么目的給它題序的:畢竟騰訊帝國的服務產品不管是社交還有游戲,或者是它的整個生態,都構建在“認知盈余”的體系之上:

一句話,我們都太“閑”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