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回憶錄,講述了楊絳一家從年少到年老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是第二次拿起《我們仨》這本書才有意念讀完,還記得初讀的時候,因為不理解,覺得文字與對話無法讀懂,便放下了。后來有幸再次捧起,方覺故事真的是應該一點點品讀下去的,會有收獲和感動。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鐘書大概是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自此,我對“長達萬里”這個詞有了莫名好感,跟隨者楊絳先生的夢境,進入了《我們仨》的故事。
楊絳先生用倒敘的手法講述了他的丈夫錢鐘書,女兒錢瑗相繼患病離世的經歷。如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初讀時正是因為不理解“古驛道”和“客?!笔鞘裁?,覺得莫名其妙,再讀時才發現原來這是暗喻,當年楊絳向鐘書埋怨他在夢中總是突然消失,讓她擔心,可能鐘書是記下了,在生病期間讓楊絳做了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程一程的送他走。
人這一生何其短暫,那古驛道不就是通向死亡的道路,每過一天,船就向前進一點,你要時時尋覓才能再次相聚,才能再次牽起他的手,輕輕道一聲“如果累了,就先睡吧”。那三里河的寓所也因為女兒和丈夫相繼住院,她需要兩頭照看,也只能作為一個休息之地,與客棧別無兩異。白天照顧丈夫,夜晚化作一個夢,去看望女兒,只是這夢隨親人的病重也由原先的輕盈變得越來越沉重。我想這夢該是楊絳先生的心情與身體吧。她說,但愿變成一塊石頭,守望著我已經看不見的小船。該是有多么不舍,看著親人相繼病重,相繼離世,她該有多么堅強才能一步步陪家人走下去,是在心頭剜肉一般得痛吧,一刀一刀的承受,拖著傷痕累累的心,送他們離開這個世界。
有我們三個人在的地方,就是家。如今你們都不在了,我們三個終究是失散了。只剩下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如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顧望徘徊。
楊絳在書中寫道: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求,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困難不復困難,苦澀變得甜潤,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的確是不尋常的遇合,無關乎皮囊如何,只是因為靈魂相近。你不是非常完美的人,但在我眼里卻是個英雄,我無法改變自己的人格,卻可以寬容你的過錯。他們在一起,遇見了愛情,體會了親情。在異國他鄉,彼此作伴,相依為命,可以時時讀書,假期探險,能從零開始學習做飯,也能迎接新生命的到來。即使淪為“牛鬼蛇神”,他們也從未叫苦放棄,身處陋室,也能筆耕不輟。我們各自擁有獨立的人格,卻相依為命的過共同的生活。一家人,平平淡淡,卻溫馨無比,只要我們仨在一起,總會有無窮的樂趣。
如今,我們仨終于又相聚,再也不分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