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馬未都先生在他的博客上連載了一個叫做「舊物」的系列文章,提到了以前經常用到而今很少再用到的很多「舊物」。我的RSS上有訂閱他的博客,因此這個「舊物」系列文章幾乎全部看完,他在文章中提到的那些舊物,很多對我來說,也實在是再熟悉不過了,盡管我是一個90后,但我想,我自己畢竟從小生活在農村,農村的確滯后城市發展,因此很多同時期已經在城市淘汰的所謂舊物,在農村其實仍然很是流行。從一個角度來看,這又的確給我的童年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憶。
物其實是冰冷的 ,但是人情和過往是溫暖的,我們懷念的不僅僅是物,也是對我們過去生活的一種感懷。然后我這次,其實并不是想談那些已經在我的生活中消失的「舊物」,而是想說些物,以物作為一個引子,來回憶一下過往。我選擇的第一件物,就是自行車。然而,我自知我無名無識,寫這種文章,終究沒有幾個人看,所以便連博客的標題都起的這樣樸素,只以「自行車」而名。
學習
我的記憶是,我小學一年級才學會騎自行車,這里面也有點故事,當初在姥姥家住著的時候,母親包括幾個姨也曾經教過我如何騎車,所用的自行車還是姥爺的大梁車,笨重而高大,他們叫我的方式是先用左腳蹬在車踏板上,這樣蹬上幾步之后,車子動了起來,右腿再跨過去,右腳再蹬上右腳踏板,然后就是兩只腳不停地蹬踏板。然而,他們教過我很多次,摔了很多次,我卻從來也不曾在他們的這種方法之下學會自行車。
反倒是那年,家里新買了一輛自行車,這種自行車就已然不是姥爺的大梁車了,而是現在很尋常的家庭代步車,中間沒有了那道橫梁,重量也減輕了很多,我對這件新玩具很感興趣,自己又開始試著來騎,最初仍然是用母親教給的方法,然而摔了幾次之后,想改改套路,便兩腿跨在自行車兩邊,先用右腳蹬踏板,車子行進起來之后,再把左腳放上踏板,蹬起來,這樣的改變使學習簡單多了,不過我仍然摔了幾次,但是這個時候已經是在尋找平衡感了,經過熟悉之后,我便在一天之內學會了騎車。
這件事,說來我記了十幾年,只因它的確印象太深。別人教的再多,自己不嘗試也沒有用。別人教的方法未必適合你,有時候你需要自己嘗試新的方法。 多年以后,我聽說我有的大學同學至今仍不會騎自行車,又會想起小學一年級的那個下午,自己一個人學習騎車的過程。
自己的車
我小學畢業,要到隔壁村子也就是鄉里去上初中,并沒有選擇住宿,因此母親為我買了一輛自行車。 那時候,母親聽說隔壁鎮上有鬼市便想要去鬼市買自行車。所謂鬼市,就是專門賣一些偷盜來的物件的集市,因為所賣之物并不算很干凈,因此往往是凌晨四點左右開始買賣,天亮之前結束。母親跟我講,第二天要去給我買自行車,我心里還蠻高興,但一聽說是買被偷過的車,心中總覺得不爽。然而第二天早上,我起床之后,走在自家的院子里,那輛嶄新的車子已經擺放在院子當中。我看不出來他是二手車,車表明很是光亮,又用塑料膜包裝好,對于這車子的來歷也就全然拋擲腦后了。
我后來問起來母親這車子花了多少錢,她告訴我兩百塊。然后我就記到了現在,認為一輛自行車就應該是兩三百塊,后來到了大學才發現,同學買輛二手山地車都要四五百塊了。到了迪卡儂,看見各式自行車標價也都是千元左右。就又會想起來我那輛兩百塊的車子,我隨即腦補,母親凌晨四點起床,趕到幾十里外的鬼市,給我選中這輛自行車,又和賣車的二道販子砍價,談好價格后把車子騎回家。即便是從我現在的觀點來看,我仍然看不出母親有什么做的不對,甚至還覺得,我的母親,很是高大。
修車
車子騎的時間長了,自然會出現各種問題,最普通的問題就是車子扎帶,這是我們那里的方言,普通話我也不曉得是啥!農村的公路上并不干凈,經常會有些玻璃碴之類,因此我的車帶也經常被扎。車子扎了就要補帶,于是我也經常去補帶。
補帶在我看來是一件挺有趣的事,整個過程非常符合邏輯,先將車帶完全放氣,好把內胎取出,然后再將內胎充滿氣,將內胎放到水里面,由于漏氣的地方放氣會在水中形成氣泡,因此這時候就能夠找到車帶被扎的位置了。接下來又是把車帶的氣全部放干凈,方便補帶,補好之后將這個內胎塞進外胎里,再次地把車帶打滿氣。整個過程一會放氣一會充氣,看似混亂,卻步步都有作用。這個補自行車車帶的過程,也大體是補摩托車,補汽車車胎的過程,只不過所用的道具不同罷了。
我最早看到的補自行車帶,師傅是用剪刀把舊車帶的一塊減下來,用膠水補在自行車內胎漏氣的地方,后來大概是技術革新了,補帶師傅有專門的像是膏藥樣的小貼子,只要將漏氣的地方周圍打磨光滑,將這個小貼子貼在漏氣的地方,再按壓均勻,便大功告成了。
大概是初二的時候,有那么一次,車子扎了帶,我的倔脾氣上來了,就是不想去修車師傅那里補帶,想著自己知道整個補帶的過程,還怕補不好帶嗎?我也學著修車師傅的樣子,放氣充氣,車帶放入水中,找到漏氣點,但是馬上就遇到了問題,我當然沒有修車師傅的補帶膏藥,甚至連舊車帶都沒找到。我開始各種嘗試,找到了502膠水用來粘合,找了很多材料,布料,塑料等等,將這個材料用剪刀剪下來一塊,用502膠水粘合到漏氣的地方,過幾分鐘,覺得粘得夠結實了之后,又用打氣筒給車帶打氣,但只要車帶一充氣鼓起來,原來漏氣的地方的粘合馬上就會破開。印象中,我后來真的找到了舊的車內帶,我也真的剪下來那么一小塊,用502膠水粘合,但是還是沒有效果。我猜想是由于502膠水不夠好,應該使用其他的膠水。這整個的過程,我花費了兩三個小時,直到天黑,才不得不放棄。我的父母對我的行為,并沒有加以制止,甚至還幫我找來很多材料,從這個角度來講,我一直感激我的父母能夠寬容我做很多我想做的事情,而不是說什么「你要好好學習」如何如何。大四的時候,我讀到了《別鬧了,費曼先生》,那是諾貝爾物理學獎費曼的略帶調侃式的自傳,書中也講述了一段他童年時代在家里的折騰故事,相比之下,他折騰的是電磁場,我折騰的是補自行車,他折騰成功了,而我的折騰失敗了。人家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我只是個不名之卒,似乎沒有什么可比性,但我仍然會在寫這篇博客的時候,聯想起費曼的那段趣事,我覺得每個孩子都應該有幾件事情來折騰,盡管只是補個自行車帶。我也越發尊重這些手藝人們,看似簡單的事情,讓我自己做來,難得要死。
上學的路上
前面已經提到過,我因為要去鄉里面上初中而買的那輛自行車。初一初二并不住宿,到了初三才開始住宿。初一初二,周一到周五,幾乎每天都要在家和學校之間來回兩次,因為中午還要回家吃飯。家到學校的距離,騎自行車二三十分鐘。那時候,并不覺得這一天天的騎車上學有多么的艱苦,因為在我到這所中學上學之前,我奶奶就告訴過我,我的父親同樣是在這所中學上的初中,他當年甚至是走路去上學,中午并不回家,只是吃兩個棒子面窩頭。上學放學的路上,也經常會有同學同行,大家說說笑笑,時間也很快過去。如今在我看來,那段時光仍然很是美好,讓人懷念。
上學的路上,也多有曲折。就如前面所說的,有時候,放學了才發現車子帶被扎了。便和朋友商量著,請他帶著我,我坐在他的車子的后座上,我用手扶住我那個車子,一點點走。有時候運氣不好,扎了帶,還沒有人愿意帶著我,我也不愿意求別人,便就自己一個人推著個自行車,從學校走回我們村兒,找到一個修車師傅,把車子修好;到了夏天,下起了雨,騎著車子,水泥地的公路還可以正常騎行,但是下了大堤到學校之間還有一段土路,這個時候如果繼續走這段土路的話,經常就是把車輪與屁股板之間塞滿了泥,車子別說騎行了,連推著都費勁,這時候,我們就找個冰棍棍之類的東西來刮一刮車帶,刮完之后也就別想騎行了,還是推著吧,不敢直接走土路了,走路邊長著草的地方,然而即便是這樣推著車走一會兒,車子又推不動了,就又拿出那根冰棍棍來,繼續刮車帶。這時候,都不敢再推著車子走了,反正車子也不太重,就直接把車子用兩個手拎起來,繼續前行。過了這段土路上了公路之后,我的鞋子上也沾滿了泥,然后又找個冰棍棍把鞋底刮一刮,又騎上車子徑直走去;到了冬天,大河里面結了冰,我為了抄近路,就從冰面上過去,然后沿著土質小路繞上三饒去學校。這樣也的確縮短了幾分鐘時間,但其實這大河屬于低洼,大河兩邊是大堤,而我要過兩道河,于是每次這樣走的時候,就是推著車子下去上來下去上來,上了大堤之后,才能夠騎上車子走上土路。有時候,我覺得騎著車子來過這大堤很是不方便,便索性步行去學校,那時候覺得也無非是比騎車時早出發20分鐘而已。這條小路很少有人走,又經常在這路上遇到我幾個同村同學,就在這路上一邊騎車一邊唱歌,我們這些老同學,這些年來關系仍然維持著,時不時小聚一次,聊聊那些年的事情。
當然,女同學也是不可不提的,一般來說,在騎行路上偶爾會有幾個走路的同學,希望別人能夠帶著他走。但默認的是,男生帶著男生,女生帶著女生。我們男生看見了走在路上的認識的女生,也往往只是禮貌地打聲招呼,并不會停下來說要帶著她,除非是關系特殊。不過我自己倒有兩次例外,一次是我們班兇巴巴的女班長,騎著車子帶著她其實并沒有什么感覺。一次則是帶著另外一個公認的美女,那感覺,就自然是不一樣了。話又說回來,我已經多年沒有騎著車子讓女生坐在后座上了吧。
如今想來,這一切也是滋味萬千了。
車子被盜
最初車子買回來的時候,還是很珍惜的,但是隨著車子用的時間越來越長,也就越來越不加珍惜。車子臟了不知道洗,車子壞了個小部件也不知道修了。有一次在家里面,就把車子停在了過渡屋里面,大門是敞開的,但是忘記了給車子上鎖,我自己在屋子里玩,突然聽見母親大嚷大叫,甚至還罵了街,我不知所措,趕緊出了屋子,這時候一看母親已經蹤跡全無,而我那輛兩百元的自行車也遍尋不到,我問其他在院子里的人,說是有賊來偷車,我母親看見了去追那偷車賊。我忘了過了多久母親回來了,騎著那輛自行車。她自己告訴我們說,她為了追那個賊,一直追到了小堤上(離我家一千米左右的地方)。她也并沒有詳細地講這整個過程,只是回來之后一直在罵那個偷車賊,要多難聽有多難聽。這件事情,我也一直記到現在,我總是在想,一個中年婦女,跑著的。一個是是年輕的騎著車子的偷車賊。這中年婦女是使出了怎樣的氣力,才追上的這個偷車賊呢?!
那件事情之后,我對車子變得珍惜了。我強迫癥似地一定要在停下車子之后將車子鎖上,還要反復確認才肯離去。但即便如此,慢慢地,那股勁也沒有了。在整個初中階段,除了那輛兩百元的自行車之外,還有一輛折疊車也被我丟掉了,這時候,總要罵一罵萬惡的偷車賊了。那輛折疊車丟掉之后,我已經即將初中畢業,住宿也很久了,只在周一周五兩天需要用車了,便沒有再買新的車子。直到初中畢業,我就走著上學放學,偶爾會有同學搭我一程,我也主動要求騎著他的車子帶著他,讓他也得那么一點好處。
閑話
之所以今天要寫這篇文,也是因為一大早上起來,我爸就讓我去補小推車的輪胎。初中畢業以后,我已經很少再騎自行車了,補胎補帶這件事看得就更少了,我去修車師傅那里補胎,看見他一板一眼地按照套路搞起來,也就又回憶起我的初中時代。時至如今,父母在與我的親戚朋友聊天時還總是會為我現在的境況辯解,「當初他初中在xxx中學上的,如果那個時候他去了縣城上學的話,可能現在就能考上一本了」,我往往會選擇沉默。我的初中名叫某縣20中學,就是一所鄉鎮中學,教育質量學生素質都并不高,當年小升初的時候,縣里嚴打擇校,我們村的畢業生默認是要到這所中學的,但也有例外,可以去一所私立中學(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前公立中學),很多同學去那里報名考試,我當然也不例外,考試結束后通知我們在某一天會有錄取通知,如果沒有通過考試也就不會獲得通知。到了那一天,我從早上等到了晚上十點,才終于收到了所謂的錄取通知,電話那邊說我的成績一般,但是如果想要入學,可以交六千元入學費。我沒有猶豫,拒絕了,一是覺得這學校對我怠慢了,二是覺得這學校的入學費太貴了,與此相反的是,那所鄉里中學還減免了些學費,因為我在小升初考試中表現不錯。從后來我的經歷來看,我并不后悔我當初的選擇,我的初中對我而言,算是一段「黃金時代」,有迷茫也有彷徨,有各種美好的回憶,這記憶當然也包括我騎著自行車上學放學。
這篇博客從中午12點開始寫,到了下午一點懶得寫了,去B站隨便找個電影來看,偏偏找到的是《麥兜 我和我媽媽》,下載以后點開開始看,才發現這是部粵語配音的動畫片,本來我是不習慣粵語的,但是這配音又的確很有趣,便索性看了下去,誰料得,這一看,就進去了。這是一部講述親情的動畫電影,影片開頭就有彈幕表示「當時在電影院哭死了」,我還并不在意,沒想到看了沒多久之后,也是幾度落淚,因何而落淚呢?當然并不止于這部電影了,而事實上,我寫這篇博客的時候,寫到母親凌晨去鬼市買車、母親追罵偷車賊的橋段,自己也是被自己的回憶搞哭了,流了些眼淚。然而,我也知道,文筆畢竟差遠了,沒有親身經歷很難體會,我也就不指望能夠感動讀者了。
于丙申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