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偽偵探小說迷,我是排斥東野圭吾的。我只看過他的四本書《幻夜》《解憂雜貨鋪》《放學后》《虛無的十字架》。他推理部分的描寫和詭計的設計,遠遠沒有他作品中社會學、人性部分的描寫與探討讓人印象深刻。除了《解憂雜貨店》,東野大部分作品給我的感覺都特別的壓抑、沉重。
剛看完《虛無的十字架》,少了壓抑和沉重,多了一份深思。
一、罪與罰
這本書東野主要討論的“罪”與“罰”——死刑。面對一個殺人兇手,應該如何量刑?是用死刑對其懲罰,還是讓其在監獄贖罪后回歸社會?
愛女被殺害的道正與小夜子夫妻在兇手被宣判死刑后,感到人生失去目標,即使兇手伏法,女兒也無法再復活的痛苦,終使道正與小夜子分手。某日,道正接到刑警致電,帶來令人震驚的消息──小夜子被殺了。雖然不久后兇手自首,但道正卻在小夜子的遺物中有所發現,她的死因似乎并不單純。
本書的前半部分,圍繞中原道正與小讓夜子女兒被殺害,討論“殺人償命”,用書中小夜子的一句話:“只要殺人就判處死刑——這么做的最大好處,就是這個兇手再也無法殺害其他人。”這句話雖然有些極端,但是對于那種表現出虛假的懺悔,免于死刑,回歸社會繼續作惡的人來說,小夜子的觀點或許是對的,書中她的女兒就是被這樣一個人殺害的。
而本書的后半部分,圍繞小夜子的被害,讓人對“殺人償命”這話產生了動搖。一個人渣般的父親,為了守護女兒的幸福生活,不惜殺人,然后自首。這樣的人,應該判死刑么?另一個殺人兇手,沒有得到法律的制裁,生活在懺悔贖罪中,拯救別人的生命,這樣的人,也應該判死刑么?
東野借道正口說給出的答案,大概是最好的回答“人終究無法做出完美的審判”。
這句話,讓我不禁想起《圣經》中那個扔石頭的故事:
有一天,文士和法利賽人帶著一個行淫時被拿的婦人來,叫她站在當中。對耶穌說,大師,這婦人是正行淫之時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們,把這樣的婦人用石頭砸死。你說該把她怎樣呢?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于是這些人一個接著一個離開了。
人無法做出完美的審判,上帝也不會作出審判。那法律能審判么?殺人者是有意為之還是錯手殺人,會引發不同審判結果。同樣是殺人,卻得到不同的審判,這大概就是法律的矛盾之處吧?而所謂的酌情判決,如何判斷兇手是否真的有悔過之心呢?這些,都是東野提出的問題,可是,誰能解答呢?
二、走不出的過去
蛭川雖然被判處了死刑,但是道正和小夜子卻因為愛女去世而離婚。離婚后的道正從事動物喪葬的職業,為死去的小動物找到回家的路。小夜子加入被害者遺族會,希望能夠籍由自己的努力,減少遺族們內心的痛苦。在這一過程中,因為小夜子對“殺人償命”這四個字的執著,導致她后來的被殺害。
沙織和史也年少沖動犯下終生無法彌補的過錯,導致他們痛苦的生活著。沙織事事不順,如同生活在地獄,偷竊、被抓,是她自我懲罰的方式;史也生活看似幸福,但是他內心的自責未曾減少,年少的錯誤猶如一座虛無的十字架訂在他后背,壓的他無法呼吸。
過去的往事,猶如一塊石頭,壓在他們心頭,不管是兇手還是被害者家屬,他們都不能平靜的過一生。縈繞在他們心間的是無盡的自責、愧疚與懺悔。小夜子通過當自由撰稿人來幫助別人,可是自己終是陷入一個極端,沙織通過自我墮落來懲罰自己,又陷入另一個極端。他們都想贖罪,可是怎么贖罪?沒有人知道。
三、關愛缺失
書中沙織和史也因為關愛缺失,變成了兇手。
家庭關愛缺失:沙織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因為父親工作忙,不常與父親溝通,懷孕后,不知怎么跟父親說,也不知怎么面對怎么解決;史也是正常家庭的孩子,因為害怕父母責罵,影響自己的前途,不敢告訴父母。父母和孩子如何溝通,是個很大的話題,這部分內容可以看看《無聲告白》。母親自己的夢想沒實現,讓女兒代替自己去實現,最后女兒受不了壓力自殺。
學校關愛缺失:老師看出來沙織懷孕,不管不問,同學猜出來沙織懷孕,什么也不說,都覺得和自己沒有關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讓我想到我國越來越多的校園暴力事件,如果老師和同學多問一句,會不會避免掉很多事件的發生呢?
以上是這本書給我最大的三點感受。總的來說,這本書沒有東野其他書那么虐心壓抑,但是探討的話題依然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