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2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進法》就要正式實施了。法律規定:“父母應當樹立家庭是第一個課堂、家長是第一任老師的責任意識,承擔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這意味著,中國家庭正式步入依法帶娃的時代。
? 國家為家庭教育立法,分量不用多說。家長必須負起責、負好責,再也不能當“甩手掌柜”了。但問題是,應該負什么責呢?
? 一般來說,家庭的教育責任體現在兩方面:
第一,幫孩子適應學校。這個功能家長普遍比較重視,但容易窄化為學業成績,而不是幫助孩子成為全面而有個性的人為未來做準備。
第二,幫孩子學會生活,成為有能力、有想法、能為自己創造幸福的人。這是家庭獨有的責任,但卻容易被忽視。
識別兩個行為誤區
明確了責任,在講怎么做之前,我們先梳理下,看看有哪些行為誤區與責任相悖。
第一種,習慣性外包。
? ? 家長經常掛在嘴邊的有兩句話:“沒時間”和“工作太忙”。因為忙,就把學知識的事全交給了老師,把提分數、學技能交給了校外培訓機構,甚至有時候還把孩子的膳食營養交給了外賣。這就叫“習慣性外包”。
? 我遇到過一位高三學生的母親,焦慮地問:“孩子英語成績上不去,我又輔導不了,怎么辦?”
? ? 我建議她只做一件事,每周空出三個晚上,不用教,就靜靜地坐在孩子身邊,一直陪伴到高考。
? ? 后來,她真的聽了建議,推掉了所有應酬,每天花一個小時坐在孩子身邊。現在這個孩子出國讀碩士了。我每次遇見這位母親,她總是很感慨,現在兒子總會懷念那段陪伴他的時光。
第二種,經驗性傷害。
? ? 家庭教育最大的難題是什么?不少家長都投票給手機。有家長說:“不碰手機,孩子就是天使;拿到手機,就變成小惡魔。”在無數次手機搶奪中,親子關系破壞了,家庭矛盾也隨之升級。
? ? 其實,這個問題沒有家長想的那么嚴重。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研究表明,青少年上網做的事情排名第一的是學習,包括查資料、發送作業等等;排第二的是聽音樂;之后才是游戲、聊天和短視頻。
? 一名中學生說:“爸媽拿手機就是在工作查資料,為什么我一拿起手機就是玩游戲呢?他們越這么說,我就越玩。”
? ? 你看,這就是“經驗性傷害”,父母總帶著自己過去成長中的經驗去要求孩子。殊不知,教育學上有一個“鏡像傳遞”效應,也就是李希貴校長常說的:“孩子永遠不會成為你期待的樣子,他們只會成為你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