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 一: 選自《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
【R:閱讀原文】
盡量找出不被侵犯的“圣地"
利用不容易被工作或私事影響的時間最好,例如,如果利用每天開始工作前的時間,就不容易被安排好的事情影響。
當然,我們很難開始就做到最好。經常會發生,“打算早晨七點開始學習,結果沒睡夠而無法集中精神””計劃晚上八點閱讀,結果經常被偶發事件影響”等情況,所以,請在實際生活中多方嘗試,如果無法順利進行就改變做法,找到最佳行動模式,并把此模式“嵌入”日常生活當中。
【I: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
最好找一相對完整的時間段,保證自己不被打擾,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定,如早上6點至7點,晚上10點至11點。
萬事開頭難,我們的任務很難開始,總被各種各樣的事情打斷。很多的打算只停留在打算的層面。
這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多方面嘗試,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并把它轉化為行動,培養成一種習慣。
【A1:描述自己相關經驗】
我以前經常7:40左右起,晚上11:50左右睡。時間大都是碎片化的,看書、寫作效率都比較低。
想細讀一本好書,剛看一會兒,就有其他事情做,一本書總要花很長時間讀完。
寫作也是零零碎碎的,構思的時候想著很多能寫的,到下筆的時候發現自己原想的內容不記得多少了,拖來拖去,好長時間才寫一篇。
后來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早上7點起床,或者更早,晚上也盡量早些睡。
但是,發現自己的時間安排得很滿,做起事情來還是有些拖拉。
【A2:以后我怎么用】
(1)最近參加的課程時間大量重合,比較密集,找出不被干擾的時間段聽課、做作業比較重要。
晚上8點到9點半聽課,整理,做好其中一個課程的作業。11點半前睡覺。
第二天早上6點至7點聽另一門的課,運用碎片化時間想想作業內容,晚上七點前做好。
(2)當自己拖拉的時候,反思自己為什么拖延。
把重要的事情寫在便簽上,提醒自己及時行動。
不斷優化自己的高效時間段和睡眠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