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隱喻與教學轉型
? ? ? 本節主要討論的內容是,從知識隱喻的角度考察知識論歷史演進的線索,我們可以看到一切真正的知識都具有活動的、實踐的性質,是原原本本的“認知活動”。
? ? 一、從知識隱喻看知識特質
? ? ? 何謂知識?認知過程是如何形成的?哪一種實踐形態才適合學生的智慧成長?這些問題都是教學認識的主題。世界教育史上幾位教育家對知識模型是如何批判性思考的?
? ? ? (一)消化說
? ? ? 懷特海是以新的哲學方法論——-過程思想,或是有機主義的哲學而知名的。他主要關注的是強調實在的一切側面不僅是連續關系,而且是相關關系。他用了有機消化吸收的比喻,可以明白,所謂學習,是指客體與學習主體一起發生變化的動力性的過程。他認為知識過程的基礎不僅僅是構成對象的素材,也有學習者的生理發育的階段。
? ? ? (二)實驗說
? ? ? 杜威認為認知活動是學習者作用于并且變革物質和社會環境的手段。他指出,相信一切真正的教育是來自于經驗的,這并不表明一切經驗都具有真正的或同樣的教育的性質。在他看來,經驗是一切認知的活動的源泉,是教育的目的,是經驗本身的基準。
? ? ? (三)對話說
? ? ? 弗萊雷的特色是直接聯系經驗的政治經濟維度,來理解認知活動。他用儲蓄概念來說明這種傳統方式,在他看來,教育并不是政治中立的現象,而是壓迫抑或解放的手段。主張關于認知過程的儲蓄型的理解,應當有對話性來取代,在對話型的教育方式中,教師和學習者之間的等級式權威主義關系,不僅應當置換為平等主義的民主性的關系,而且關于認知過程的定義本身也必須根本轉換。
? ? ? ? (四)人格說。
? 羅杰斯作為一個心理學家,他強調,真正有意義的學習既經驗性學習,這種學習具備四個基本特質:第一是以人格參與為特征的。第二,真正的學習是自我主導的,即自發性的。第三,學習是由學習者來評價的,第四,學習的本質就是建構意義,這種學習發生時對于學習者來說,意義的要素總是被納入整體的經驗的。
? ? ? 二、舞蹈說及其教學論含義
? ? ? 基爾(J.H.Gill)提出了知識即舞蹈的隱喻,在他看來,認知過程可以說是一種“舞蹈”,所謂理解可以視為“舞蹈”本身。
? ? (一)知識的關系性,
? ? ? 所謂“知識”就是關系的現實,所謂知識,不是現成知識的灌輸,而是所應從事的活動。任職之所以發生,是由于貫穿在學習主體與客體之間交互作用的某種方式,反言之,認知方式實際上是通過認知的行為來建構的。
? (二)知識的活動性
? ? 知識原本不是被動的,原本不是在學習者的心理與外部世界的靜態關系中產生的,知識離開了知識主體與客體的能動關系就不會存在;知識本身是一種行為,知識不是習得的,而是實踐的。理解知識活動性的關鍵還在于不把“明言知識”和“默會知識”視為二元對立,而是加與區別。
? ? ? (三)知識的社會建構性。
? ? ? 我們生存的世界是有兩個維度——物理維度和社會維度——構成的,在無論哪個維度都是以語言為媒介的,同這些這些維度的交互作用,也是通過語言來起作用的。語言與認識活動不可分割。語言對人類的智慧生活來說是一種基礎。知識不是在社會真空狀態之中,而是在人類社會的交互作用這一織物整體的范疇之中建構出來的。
? ? ? 三、知識說對我國課堂教學改革的啟示
? ? ? 傳統教育的特征:“教師是知識的所有者,學生是這些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講解是主要的傳遞手段”。 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環節在于課程改革,而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在于課堂教學的改革。? 課堂教學改革面臨的嚴峻課題是:從“灌輸中心教學”轉型為“對話中心教學”。 教學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對話,擁有對話的性格。
? ? ? 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必須克服兩種片面性:既不能無視兒童已有的知識體系和經驗,單向地灌輸知識;也不能走向輕視概念性知識、無視知識結構化的體驗主義教育。
? ? ? 應試教育的課堂教學偏離了教育的本質性,教師的讀白式講解從本質上算不上教學,課堂教學就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展開的辯證的問題的過程,從本質上說,是具有對話的性質。強調教學的對話限制,并不意味著全盤否定教師的講解形式強調是對話中心和探究學習的教學,并不是否定接受學習,更不是什么輕視知識。是為了實現教學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