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習慣是什么?
需要堅持,證明你想要自己去做,實際自己不想做。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不需要堅持的,大家都沒有堅持每天吃飯,對嗎。
三、習慣養成的過程
養成習慣分為三個階段,反抗期,不穩定期,倦怠期。
1、反抗期:只要撐過去,接下來都不是事兒
①必須每天做
別整什么一個禮拜跑三次步,相信我,你永遠不知道那三天是什么時候。
②簡單簡單簡單!
我往往能一眼找到那些注定夭折的習慣養成,例如每天跑十公里(從來沒堅持跑過800米的你),或者是每天堅持寫作1000字(寫50個字都難以憋出來的你),這個階段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撐下去。所以行為越簡單越好。容易達成,就容易有成就感,有成就感又會增加自己堅持的動力。
我們接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那么復雜的高難度的習慣行為,后面再說。
2、不穩定期:這是個多愁善感的季節
①把簡單的行為模式化
第一階段的打卡因為簡單,所以不需要什么特定的因素就可以完成,也許是通勤的路上,順便聽了音頻;也許是睡前,寫個小日記。
接下來我們就要把行為標準稍微提高點,不再是隨便寫個幾十字的日記就完事了。而是明確規定自己寫多少字,規定自己什么時候寫,例如每天睡前一個小時,安安靜靜沒人打擾寫1000個字。將行為模式化有什么好處呢,如果說第一個階段是讓習慣進入生活,第二個階段我們就要學著和習慣好好相處啦。你要認真嚴肅地對待它,最好是安排特定的時間和地點去執行,減少被干擾的可能性,這樣才能更好地維持你們之間的關系。
②彈性計劃
我一直都相信,沒有計劃就沒有變化,變化是建立在一個標準上才成立的,就好比我們人體的體溫,如果沒有一個恒定值,那么你是發燒還是低溫,你是無法界定這種體溫的變化的,是嗎?
所以當你要養成的習慣相對要耗費很多精力的時候,除了專門計劃時間去完成它,我們還需要彈性計劃,允許例外。天氣的狀況,突然有人請你吃飯,又或者是情緒低落,實在不想做。這些都是可以的,誰說天天做的才是習慣,人性化不僅符合規律,還是好好地與自己和解。
像我,就是給自己安排的時間看書,是下午6點到7點,但是我給自己定的是一周看五天就差不多了,剩下的兩天就是給突發事件留下的例外。這和我第一階段說的一周跑三次步可不一樣哦。前者是允許例外,后者是毫無安排。
沒有允許例外的情況下,當你真的遇上突發事件了,只要有一次沒完成任務,你會陷入嚴重的挫敗感,別問我怎么知道的。有了例外,證明一切盡在你的掌控之中,不會被突發事件牽著走。現在大家知道計劃的重要性了吧。
3、倦怠期:好煩,不想做了怎么辦?
①增加變化
一成不變不是人的天性,每天做同一樣事情,真的會很煩,但是只要用心一點,增加點小變化,一切都會不一樣哦。
當你覺得每天跑步很煩的時候,你可以試試換個喜歡的音頻;或者給自己買雙超級棒的跑鞋,就是那種穿上去你覺得自己像發光一樣的跑鞋;或者當你寫作進入倦怠期的時候,不如嘗試一下主題寫作,每周的主題都不一樣,增加趣味……
我相信大家都是有趣的人,一定能想到讓習慣變得更加好玩的事情。
②賦予重大意義
還記得我一開始就說過的,要賦予習慣一個重大的意義嗎?為什么要在最后一步才開始講呢?
是以為意義這種東西,往往責任重大,習慣養成初期,精力主要在行為上,至于我們完成習慣的任務會對自己生活產生什么影響,并不是很能體現出來。
但是這個階段,這個法寶就用得上了。請看圖:
四、習慣規劃:如何養成習慣?
1、找到你的大象(動機)
2、設置觸發器
3、行為-做計劃執行
4、提高觸發器敏銳度:不斷總結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