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電影《芳華》后,心情一直壓抑沉悶。雖然生于七十年代初的我們幸免于那場歷史災難或者叫經歷,電影里詭異、荒誕的氛圍還是讓觀者很不舒服。
就像《唐山大地震》一樣,馮小剛的好幾部電影都在試圖表現一些人性深處的東西,大社會環境下人性的爆發。無關歷史也無關政治,僅僅是作為社會一員的獨立個體的最原始的人性。
沿襲一貫的習慣,在看過電影之后我又找到作者嚴歌苓原著細細地慢讀。對于好多經典改編的電影,先不說那些被無良導演改編的面目全非的好作品,即使導演很是盡力地尊重了原著,十幾萬、幾十萬字的書用短短的兩個小時去表達和演繹,難免顧此失彼,看的人意猶未盡或一頭霧水。
果然,嚴歌苓原著里很多東西遠比電影生動和深刻。作者運用詼諧幽默、不乏辛辣的筆觸,在12多萬字的小說里,把每一個人的個性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
拋開那個不好言說、不敢評論的特殊時代背景,單純以文學的角度去評價文字,嚴歌苓的文筆堪稱經典。一如她的《陸犯焉識》和《小姨多鶴》。描述的細致,用詞的尖刻,是我欣賞的那種“一針見血”、“一劍封喉”式的俠士風格。
小說以雷又峰——劉峰為主線,通過對郝淑雯、林丁丁、何小曼(電影里的更名何小萍)、蕭穗子等文工團伙伴,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到本世紀的二零一五年近四十年的經歷描述,反映性格各異的每個人在大時代變換和命運流轉間的人生百態。
1.好人劉峰
這是一個謙卑、平凡、心無城府的好人。只是讓我驚訝的是,歷史如此驚人地相似。在嚴歌苓的筆下,那些又紅又專的歲月里,“好人”居然也像我們所處的這個年時代一樣成為“沒出息、沒本事、沒脾氣”的代名詞,被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后,還要被不時地調侃一下。
這是人性使然,也是人性的悲哀和殘忍。
一直到直腸癌去世,劉峰一生多數表現著一個“好人”該有的模樣: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勞模的姿態活在戰友們心中。房屋地板的修修補補、食堂垃圾的清理、甚至像我們的母親一樣,專撿煮破皮的餃子,他被一大堆的榮譽勛章和證書高高地供在神壇上,發揚著老祖宗“孔融讓梨”的風格,直到“觸摸事件”的發生。
小說中的“我”即蕭穗子,和所有的受過劉峰之恩惠的戰友一樣,懷著一種詭異復雜的心理,等待劉峰從神壇跌落的那一刻。
雷鋒不需要有七情六欲,否則不能稱其為“雷鋒”,雷鋒的日記里,只應該有做好事的記錄,不應該有青春期荷爾蒙沖動的痕跡。
“觸摸事件”改變了劉峰的人生軌跡,余生窮困落魄、孤魂野鬼般地度過。也讓幸災樂禍、落井下石的四個戰友后半生落下揮不去的陰影。
不變的是劉峰的人性,即使沒有組織上榮譽于無形中之監督,他依然樂善好施,極力地去挽救海南偶遇的風塵女子(這是小說和電影的不同),看望住在歌樂山精神病院的何小曼。而他賴以生存的手段是販賣盜版淫穢光盤,習慣以“二流子”形象示人的某公子,卻混成了第一批改革開放的受益者,何其諷刺。
劉峰平靜地離開了,沒給任何個人和組織添丁點兒麻煩。如果說力討賴以維持生計的那輛破三輪車算得話,僅此而已。
這是一個因為越戰丟了一只胳膊的好人的結局,默默無聞,自生自滅,無人問津。
只是因為在荷爾蒙的激情中“觸摸”了一下,從此萬劫不復。
2.綠茶林丁丁
嚴歌苓辛辣的筆尖下,蕭穗子毒辣的目光下,我見猶憐的小白兔林丁丁體無完膚。用時下流行的一個詞最能形容她——綠茶。
她可以無辜地裝天真,可以游刃有余在送兩塊不同手表的追求者之間,精準地計算著每天戴哪塊手表約會,理所當然地享受著別人的照顧,單純地聽不懂某句話的含義,卻在“觸摸事件”后,權衡利弊后不惜一切保全自己。
小說里的林丁丁在經歷了兩次婚姻不幸,放下了首長兒媳婦的包袱,破碎了歌唱家的夢后也豁然開朗了起來,脫下了乖乖小白兔的偽裝。
也許,有些人只有經歷些什么,才可能活的通透明白。
3.傲嬌的郝淑雯
軍區首長的父親,讓郝淑雯有傲嬌的資本,就像這個時代的富二代王公子一樣,可以無所顧忌地傲視天下、評判他人。
他們的生長環境,也造就慷慨大方的性格。電影里她怒斥城管的片段,曾讓我感動。“你們就是這樣對待參加過戰爭的英雄嗎?(對待手無寸鐵的百姓)”她哽咽的質問令我一度哽咽。
4.卑微的何小曼(萍)
這是一個和劉峰一樣,原生態家庭處于社會底層的人物。童年成長期的經歷形成卑微而叛逆的性格。知識分子父親在那場運動中深受刺激,買給女兒的兩根油條錢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父親自殺后,何小曼隨改嫁的母親到繼父家(電影里父親平反后回了家),卑微地過著“拖油瓶”的日子。受盡了繼父、保姆、弟弟妹妹的冷眼和母親委曲求全的冷漠。
在文工團,她的不入流引來其他人的愚弄和嘲諷,甚至是侮辱。(電影里的照片事件、小說里的胸罩事件。)
所以,劉峰的“雷鋒式”幫助,唯一可以感動了她。只有她識得劉峰的善良。一個始終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識得善良,也最能珍視善良。雷鋒人格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就是善良嗎?
只有何小曼在一直默默地關注著劉峰。從他被處分到最終離世。同病相憐也好,情愫暗生也罷,兩個命運多舛的人溫暖了彼此,相伴了彼此。
小說結尾,塵歸塵路歸路。每一個人在自省和追悔中回顧那段芳華。逝者平靜安詳,生者淡然平靜。芳華落幕似繁華落盡,留下生命鼎盛時期的記憶,供余生品味反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