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模式與積極教養》的主講人是華東師范大學發展心理學博士劉建鴻,他致力于“積極教養”的推廣和普及。
劉博士說過的一段話,讓我非常認同。
他說:“當你認為世界將一成不變的,智力不可提升,那么你可能一成不變。當你認為智力可以提升,思維模式能夠改變,那么你可能擁有更大的世界。思維模式的不同,同樣將影響你對孩子的養育。”
接下來說說這篇文章主要講到的幾個主題:
- 什么是思維模式?什么是僵固型思維模式與成長型思維模式?
- 如何細分成長型思維模式?如何培養孩子情緒調節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如何培養孩子學習的成長型思維——區分表揚與鼓勵。
1.什么是思維模式?什么是僵固型思維模式與成長型思維模式?
思維模式(mindset),是指一個人看待自己(能力/人際關系/個性)的方式,它在日常生活中是隱而不見的,但卻會極大地影響我們以及孩子的態度和行為方式。
思維模式又分為兩種:
- 成長型思維模式:有些人將努力視為激活能力的必要手段,認為努力和能力成正比,付出的努力越多,能力的提高也就越多。
- 僵固型思維模式:有些人認為能力是固定的,認為努力和能力成反比。
僵固型思維模式對人最大的影響是受挫力差,成功時一帆風順沒問題,如果創業,或者得不到領導的肯定,一蹶不振的可能性比較大。
其實,我們每個人可能同時具有這兩方面的思維模式。德韋克認為,人在學習、人際、情緒三個領域內的思維模式可能會有不同,在學習領域內容易才去成長型思維模式,但在其他領域內卻不然。
劉博士表示:思維模式主要是后天培養的,改變思維模式是漸進的,有幾個小竅門可以判斷自己在某個領域采取的是成長型還是僵固型思維模式:
- 自問有沒有什么領域,覺得無論怎樣也學不會的?
- 你如何看待自己的經歷?無論自己身處順境還是逆境,你是否能看到自身經歷背后的努力、調整和改變起的作用?
- 你對同齡人的看法,無論比你優秀還是稍遜于你,你是否能看到他們積累和努力?
此處說說自己對這三個問題的答案:
1.剛大學畢業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是僵固型思維模式,我認為自己只在專業領域能夠學得好,
干得好,不敢去嘗試,去學習其他領域的知識,但我是幸運的,我后面做了建筑設計、房地產銷售
經理、獵頭、軟件開發工程師,總共是6年時間,跨了5個行業,我自己回顧這段經歷,我覺得是不
可思議,當我讀到劉博士的文章時候,我發現,原來,社會、職場、經歷,讓我的思維在潛移默化
中變成了成長型思維模式,我現在認為自己無論在什么領域,只要我肯花時間,肯定可以學得會。
2.我回顧自己在深圳這6年的經歷,我覺得是逆境多于順境,但我還是堅持了下來,自身經歷背后
的努力、調整和改變,起了很大的作用,自己這段經歷是非常寶貴的,讓我得到了很大的成長。
3.這個社會,永遠都有比你優秀的人,更關鍵的是,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更努力,他們比你花了
更多的時間去努力積累,所以,要向他們去學習,去跟他們做朋友,跟他們交流。
如何細分成長型思維模式?如何培養孩子情緒調節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如何培養孩子學習的成長型思維——區分表揚與鼓勵。
文中提到一個問題:“水滴石穿、愚公移山”的故事是否提現了成長型思維模式?
劉博士表示:它們更多是強調長期持續累積的巨大效用,但并不認為過程中能力會得到提升。例如愚公移山,愚公移山十年后,他的搬運能力和最初相比,并沒有獲得多少提高。
最近我讀到吳軍博士的一篇文章,是分享他對10000個小時的看法的。
原文的意思是:10000個小時對訓練一個人的技能,甚至對做出一款好的產品,都是必要的,但若
是有人簡單地認為自己在一個領域做夠10000小時就能夠出類拔萃,那就大錯特錯了,它只不過
是一個必要條件而已。例如:簡單的工作重復10000個小時,是積累了,但過程中的能力并未
得到提升。
吳軍博士在他的書《智能時代》中提到:“在未來的智能時代中,真正受益于技術進步的個人可
能不超過人口的2%”。所以,像我做軟件開發的技術人員,如果不持續深入學習技術編程,僅憑著
一點點低水平的編程技巧每天重復地話,很快就會被社會淘汰。
所以,我認為,成長型思維,除了讓自己有持續累積之外,更重要的是成長,能力的提升。
文中提到一個問題,兒童期是可塑性最強的時候,無論情緒調節還是人際交往,那如何培養孩子情緒調節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呢?
劉博士表示:接納孩子的真實感受,先接納,再鼓勵他成長,這樣可以培養孩子情緒調節的成長型思維模式。
舉個例子:孩子在學校嫉妒某個同學的成績比自己好,這個時候家長怎么回答呢?
家長要先接納孩子的情緒,比如嫉妒、羞愧,然后告訴他,爸媽上學的時候也有這種情緒,讓他覺得嫉妒本身并不可恥,甚至告訴他這種感受是合理的,爸媽當年也是如此,但后來通過努力超過他了。
區分表揚和鼓勵:
表揚 | 鼓勵 | |
---|---|---|
例子 | “我為你考了100分而驕傲” | “這次考了100分反映了你這段時間的努力” |
導致 | 為他人而改變,總是尋求他人的認可 | 為自己而改變:內省 |
控制點 | 外在的:“別人會怎么想” | 內在的:“我是怎么想的” |
對自我價值感的影響 | 當得到他人認可時,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 | 覺得自己有價值,無須他人認可 |
長期效果 | 依賴于他人 | 自信 自立 |
劉博士講了他的導師李曉文老師培養女兒的例子:
每逢女兒考試成績好的時候,都是讓女兒用自己的零花錢請父母吃放慶祝一下。李老師解釋:“因為最開心的是我們的女兒,而不是我們,我們只是為你高興”。李老師對自己女兒說:“讀書是為了自己,你考得好,開心、驕傲的是自己,我們只會替你高興;考不好,不開心、難過的還是自己,我們只會替你難過,并給予你可能的幫助”。
劉博士表示:培養成長觀的主體一定是孩子,家長可以促進,但不能代替。表揚的時候,主體是父母、老師,鼓勵的時候,主體是孩子。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表揚孩子,比如因為孩子幫忙干家務活,讓奶奶可以有時間去做其他的事情,帶來好的影響等等,其中沒有夸大贊賞,但是孩子會產生真實的成就感。與此同時,劉博士還提到,豐富性對成長型思維模式也有影響,例如給孩子提供多種可能的學習方式,讓孩子知道學習是有趣的且有收獲的。
總結
讀了這篇文章,讓我有個收獲,為什么讀書有收獲?讀好書有收獲?就是因為書給我提供了豐富性和多樣式,文字可以傳遞成功人士的智慧和思想,就像國內最近推出的兩檔節目《朗讀者》和《見字如面》,我個人就非常喜歡,會很有共鳴,能推動我們形成成長型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