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鐘搞定
終身成長的思維模式
拆書:炫先森
有沒有什么是你一直想去做,但是因為自己不夠擅長而不敢去做的事?設置一個計劃,去實現它吧!
“你學得真快,真聰明!”
“寶寶真棒!這么快就學會了!”
……
我們認為,對孩子的能力進行夸獎,可以有效地提高他們的信心和成就。
但是,研究顯示,對孩子的能力進行夸獎,很有可能會毀了ta的一生。
一個實驗是讓學生完成10道非常難的非語言型的智商測試題。這些學生都完成得不錯。實驗者對一部分學生的能力進行了贊揚:“10道題,你做對了8道,非常不容易,這說明你很聰明。”實驗者對另外一部分學生沒有給予贊揚,而是肯定了他們的努力,說:“10道題,你做對了8道,這說明你非常努力、用心。”
這兩組學生的起點是完全一樣的。但是,經歷過這次事情后,他們之間的差距就開始拉開了。那些被贊揚了“很聰明”的學生,此后面對選擇時,會回避有難度的新任務;而那些被肯定了“很努力”的學生,此后會樂于接受有難度的新任務。
為什么會這樣呢?
心理學家在針對數百名學生進行7項試驗后,得出了一個異于以往、非常清晰的結論:對孩子的智力水平進行表揚,會損害他們學習的動力和表現。
原因是,評價孩子的智力和天賦,會讓孩子更執著于展現自己的智力和天賦。這無異于告訴孩子:如果成功意味著聰明,那么失敗則意味著愚蠢。那么,此后,一旦遇到棘手的問題,他們害怕失敗,害怕被人冠以愚蠢的“罪名”,便會選擇逃避、回避。
認為人的成功是由天賦和智商決定的,并對挑戰性的任務持逃避的心態。心理學家將這種思維模式定義為固定型思維模式。
與之相反,還有一種思維模式——成長型思維模式。上述那些被肯定了“很努力”,并此后樂于接受挑戰有難度的新任務的學生,擁有的就是成長型思維模式。他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努力和個人經歷來改變和成長。
提出這兩種思維模式的專家是羅爾·德韋克博士。
卡羅爾·德韋克博士是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內公認的杰出學者之一。她曾任哥倫比亞大學威廉·蘭斯福德心理學教授,現任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也是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在對成功的數10年研究后,羅爾·德韋克發現了思維模式的力量,即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并將其寫成了這本書《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這本書坐鎮美國亞馬遜心理類暢銷榜10年,累計印量180萬冊,獲得比爾·蓋茨撰文推薦。不僅如此,羅爾·德韋克還憑借“成長型思維”這一概念,榮獲2017年全球教育大獎“一丹獎”。
A
什么是固定型思維模式,什么又是成長型思維模式?這兩種思維模式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
1
兩種思維模式解析
人與人之間的性格、能力、面對困難和挑戰的反應有很大不同,這些不同并非與生俱來、不可改變,而是基于不同的思維方式造成的。
固定型思維模式認為,成功是由天賦和智商決定的,相信才能是一成不變的。
成長型思維模式認為,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來培養的。即使人們在先天的才能和資質、興趣或者性情方面有著各種各樣的不同,每個人也都可以通過努力和個人經歷來改變和成長。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了解了固定型和成長型思維模式,就會了解一件事是怎么導致另一件事的——認為人的能力板上釘釘、一成不變,會如何導致一大批想法和行為;相反,認為能力可以培養,又會如何導致不同的想法和行為,如何將我們領上另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2
兩種思維模式的不同
固定型思維模式讓你更關心別人如何看待你;成長型思維模式讓你更關心你是否提高自己。
成長型思維模式者并不僅僅需求挑戰,他們還會在挑戰中成長;固定型思維者只對盡在掌握的事情感興趣,如果事情變得具有挑戰性——當他們感覺不到自己聰明且富有天賦的時候,就會喪失興趣。
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只會對反映其能力高低的反饋展現出興趣。腦波顯示,他們在被告知自己的答案是對是錯的時候注意力非常集中,但他們在得到可以幫助他們學習的信息時沒有展現出一絲興趣。即使他們的答案錯了,對正確答案也毫不關心。只有具備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才關注可以提高他們知識水平的信息。對他們來說,學習才是第一要務。
有很多被我們稱為天才的人,都曾被權威人士判定為沒有未來。比如,美國畫家杰克遜·波洛克、法國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等。根據一次分數立刻做出的評估,對了解一個人的能力水平而言幾乎沒有任何參考價值,更不要說去了解他們在未來會取得什么樣的成就了。一次評估就定終生的這種想法,讓固定型思維模式者產生了緊迫感。這就是為什么他們必須快速、完美地取得成功。當自己的一切在每時每刻都面臨危險的時候,誰還會有慢慢成長這種奢侈的想法呢?
也就是說,相信人的能力固定不變的那些人,急切地盼望成功,而他們在成功后感到的不僅是自豪,還會產生一種優越感,因為成功意味著他們固定不變的個人能力比其他人要強。這里面隱藏了一個問題:如果成功后你會變成一個重要人物,那么不成功的時候,你又是什么呢?
答案很可怕。對于固定型思維模式者而言,失敗會從一種行為(我失敗了)轉變成一種身份(我是一個失敗者),對其影響可能是永久性的、散不去的創傷。
值得一提的是,固定型思維模式者不會從失敗中,學習并糾正自己的失敗。相反,他們可能只是去嘗試著修復自己的自尊。他們修復自尊的方式,無外乎兩種。一種是,他們會去找比自己還差的人;一種是去責備他人或者找借口。
而對于成長型思維模式者來說,失敗雖然很痛苦,但不會給失敗下定義,也不會被失敗下定義,他們會把失敗當成拓展、經歷和經驗,他們會認為改變和成長有很多種可能,通往成功的道路自然也就有很多條。
B
有了正確的思維模式和正確的教學方法,人們可以成就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1
每個人都有無限可能
本杰明·布魯姆是一名杰出的教育研究人員。他對120名杰出的成功人士進行了研究。他們的職業分別是鋼琴家、雕塑家、奧運會游泳運動員、世界級網球運動員、數學家以及神經學家。這些杰出的成功人士,在童年時期并不出色,也沒有表現出任何明顯的天賦,更無法憑當時的能力看到未來的成就。是后來,他們通過持續不斷的動力和投入,加上旁人對他們學習上的支持,帶領他們登上頂峰的。
布魯姆總結說,經過40年對美國以及國外的校園學習的透徹研究發現,如果說一個人能學會什么東西,那么世界上其他人也都可以學會,只要在此前和當下給他們提供適當的學習條件。
布魯姆沒有將2%—3%有嚴重缺陷的孩子計算在內,也沒有將1%—2%像邁克爾那樣的神童算進去。他指的是除此之外的所有人。
2
體育:冠軍思維
在NBA打球的蒂尼·博格斯只有1.6米高;一只獨臂的棒球運動員皮特·格雷打入了大聯盟;本·霍根姿勢不夠協調,卻成為了最優秀的高爾夫運動員之一。
為什么這些矮小、不協調,甚至“殘疾”的運動員們做到了這些事情,而一些天才型選手卻沒能做到?
這無疑是告訴我們,身體技能是可以培養的。
3
商業:領導思維
固定型思維的領導認為存在天才,要確認自己的優越性,會過多地關注自身聲譽,執行天才加幫手的管理模式,通過羞辱員工來體現自身優越感,獨裁并濫用權力,使得員工對評價感到恐懼,喪失進取精神。
當領導是固定型思維時,那么他們自然而然地就將員工也放入了固定型思維模式中。這意味著,公司員工都不會去關心學習、成長以及推動公司發展,而會去擔心別人如何看待自己。起初是領導擔心別人如何評價自己,但最終會導致全公司員工都開始擔心。在這樣一個固定型思維模式彌漫的公司中,不僅勇氣和創新是無法存活的,還會導致群體思維的產生。
成長型思維的領導保持謙遜,引導而非評判他人,注重獎勵團隊,憎惡精英主義,堅信管理才華是一門關于自我發展的藝術,推崇的是通過員工輔導而不是恐嚇來提高生產力。
為什么現在的職場上充滿了需要不停認可、不愿接受任何批評的員工?是本文開篇那些被夸獎的孩子長大了嗎?作者經過研究證實,即使對象是成長人,正確的反饋也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在職場上,正確的反饋是什么樣的呢?公司不應該因為員工的一個絕妙的想法或者聰明的行為而獎勵他們,而是應該因為員工們具有主動性、能夠解決難題、不斷奮斗學習新技能、不懼挫折并坦然接受批評而獎勵他們,甚至可以因為他們不需要頻繁的獎勵就能好好工作而獎勵他們。
談判技巧、領導才能、管理才能都可以通過后天努力習得。
4
人際關系:愛的思維
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對愛情的看法存在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如果說感情需要不斷付出努力,那表明雙方原本就不合適。
他們認為如果這份感情是天注定的,那么根本不需要努力地經營它。如果這段感情是天注定的,他們就應該能夠理解并尊重對方的需要。
但對于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來說,健康長久的兩性關系是需要雙方的努力,需要雙方對彼此不可避免的差異進行磨合。
第二個問題是,問題出現表明了性格有缺陷。
固定型思維模式者談到兩人的矛盾和沖突時,往往會責備對方,焦點指向對方的某一特質或性格的缺陷,同時產生憤怒和厭惡的情緒,認為問題由對方性格帶來的,所以無法解決。固定型思維模式者一旦發現戀人身上的缺點,就會蔑視對方,并發展到對兩人感情的不滿。
相反,成長式思維模式者會看到伴侶身上的不完美,但依然認為他們的戀愛關系是良好的。
5
教育:成長的思維
表揚孩子的智力和天賦,會讓孩子在此后遇到困難時,對自己產生懷疑。父母應該教會孩子熱愛挑戰,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享受努力的過程,不斷學習。只有這樣,孩子們才不會成為贊揚的奴隸,才會擁有一種可以建立和修復自信心的終生有效的辦法。
談論別人家的孩子時,如果措辭不當,也會毀了自家孩子的成長。我們很多家長在評論別家孩子時,說“他是個失敗者”“她真優秀,是個天才”“她蠢死了”。當孩子聽到父母給予別人固定的評價時,會受到固定思維模式的影響,他們會想,她優秀是個天才那我是什么?她這樣做蠢死了那我呢?
關于稱贊,還值得注意的是,當我們對孩子說“哇,你做得真快”或者“看,你沒有出一點差錯”時,我們向他們傳達了什么信息?我們告訴他們,我們重視他們的速度和完美,而速度和完美是刻苦學習的敵人:“如果你認為我在速度快和表現得很完美的時候才足夠聰明,那么我最好不要做有挑戰性的事情。”
許多望子成龍的父母也會給孩子傳遞錯誤的信息:如果你能按我們的條件成功,我們才愛你。作者對從6歲到大學年齡的子女做了研究,那些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認為,他們必須實現父母的期待,父母才會愛和尊重自己。
當父母為孩子設立了一個固定型思維模式的理想目標時,他們其實是要求孩子符合一個聰明、有天賦的孩子的模型,否則就會被認為沒有價值。他們沒有留給孩子犯錯的空間,也沒有留給孩子展現自我個性的空間——孩子自己的興趣、性格、欲望和價值受到了壓抑。結果使這些孩子變得叛逆和不求上進。
優秀的教師相信人的智力和才能是可以成長和發展的,他們會創建一個充滿信任、摒棄評判的學習氛圍。這種氛圍就是“我會來教你”,而不是“讓我來評判你的能力”。
C
關于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你一定還有很多問題想問。
1
有沒有可能同時擁有兩種思維模式?
為了更簡單地說清兩種思維模式的區別,作者將思維模式說成是一個非此即彼的問題。
實際上,每個人的確可以在不同的領域展現出不同的思維模式。比如,我可能認為我的美術才能是固定的,但智商是可以發展的;我認為我的個性是固定的,但創造力是可以發展的。
在某一個領域里,你持有哪種思維模式,那么這種思維模式就會影響你在這個領域內的發展。
作者還指出,“自己已經具備成長型思維,而且一直都有”這是一種誤解。作者發現,人們經常會把成長型思維與靈活、開明、樂觀這些品格混在一起。然而,實際上,每個人都同時具有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這種情況會隨著經歷的變化而變化。“純粹”的成長型思維是不存在的。
2
成長型思維是為了變成第一、變成最好的嗎?
不是。成長型思維是為了個人的良好發展,而不是為了爭第一、變成最優秀的。作者之所以拿攀上頂尖位置的人舉例子,是為了證明成長型思維模式能帶領你走到多高多遠的地方。
拿攀上頂尖位置的人舉例子,對固定型思維模型者才有說服力。
很多成長型思維模式者并沒有想過要攀上頂峰。他們能達到這個高度,是因為他們在做自己喜歡的事。諷刺的是,頂峰是很多固定型思維模式者渴望達到的地方,卻是很多成長型思維模式者的工作激情帶來的副產品。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在固定型思維模式中,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結果。如果你失敗了,如果你不是最好的,那一切都是白費力氣。成長型思維模式能讓人們在不計成果的情況下去評估自己所做的事。他們會著手處理問題,計劃新課題,致力于重要的工作。也許他們最終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但他們深度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也會有著深遠的意義。
3
如果我喜歡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呢?如果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和才能是什么,那為什么要放棄固定型思維模式?
如果你喜歡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當然不需要放棄。本書的目的是為了闡述兩種思維模式以及創造的不同世界,讓你知道自己可以進行選擇。
然而,很重要的是,你要了解固定型思維模式的缺點。可能在某個領域,你因為低估了自己的才能而失去了好機會;而在另一個領域,由于自認為天賦可以帶領自己走向成功,反而破壞了成功的可能。
此外,成長型思維模式并不會強迫你去追求某件事,它只是告訴你可以拓展自己的技能。而且想不想拓展也都是你自己的選擇。
4
是不是我們的一切都可以被改變,是不是我們應該去改變所有可以改變的?
成長型思維模式相信能力是可以被培養的,但它并不能告訴你你能改變多少,或者需要多長時間才能獲得改變,而且這也不意味著所有的事,包括自己的喜好和價值觀,都可以被改變。
我們都需要接受自己的一些不完美之處,特別是那些并不會給我們自己或別人的生活帶來危害的。
固定型思維模式妨礙人的發展和改變。成長型思維模式是改變的起點,但你也必須做出判斷,對什么樣的事情付出努力并帶來改變才是最有價值的。
D
怎樣從固定型思維轉變成成長型思維?
1
接受
第一步是去擁抱你的固定型思維模式。上文說到,每個人都是成長型和固定型思維模式的混合者。但是,即便我們要接受自己一部分固定思維模式,也并不表示我們要去接受它高頻率出現的事實,以及接受它在出現時給我們帶來的危害。
2
觀察
明確是什么激發了你的固定型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會在什么時候出現。當你了解了固定型思維模式出現的原因和時機時,不要急著去評價,先觀察一下。
3
命名
給你的固定型思維起個名字。像對待一個朋友似的,逐漸將它與自己分離。
4
教育
現在,你已經知道了觸發固定型思維模式的誘因,并痛苦地了解了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出現的時機和對你造成的影響,而且它還有了自己的名字。那么,接下來,你需要做的就是教育它,并邀請它一起加入我們走向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旅程。
5
成長型目標
如果你已經制服了你的固定型思維,這很好,為了讓成長型思維開花結果,你需要設立目標——成長型目標。
比如,問問自己:對我來說,今天有哪些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對我周圍的人呢?
作者說,擁有成長型思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固定型思維很容易被觸發,當我們面臨挑戰、受到批評或者處境不如意時,就會陷入不安或者自我防衛的狀態,這種自然的反應會抑制成長型思維。
她建議,我們要去意識到自己的固定思維型“人格”什么時候會出現、是如何給自己帶來威脅感并形成自我防衛,而且還應學會回擊這種“人格”,當你在追求一個富有挑戰的目標時,要能夠說服這種“人格”與自己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