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時間的人》信息過載時代的知識解決方案
未來已經到來,只是分布不均。如何能縮小這種時間差,來對抗未來分布的不均?答案是——去聆聽那些走在時間前頭的人。
主講人:劉建鴻,發展心理學博士
這一講介紹了思維模式在教養實踐中(能力/人際關系/情緒調節等)的應用,揭示了它影響我們自己與孩子發展的方式,告訴我們如何培養更好的思維方式。
什么是思維模式?
思維模式指一個人看待自己(能力/人際關系/個性)的方式。
思維模式又分為僵固型思維模式與成長型思維模式。成長型思維模式:將努力視為激活能力的必要手段,認為努力和能力成正比,付出的努力越多,能力的提高也越多。僵固型思維模式:認為能力是固定的,認為努力和能力成反比。
思維模式就像是“眼鏡”,我們感受不到他的存在,他卻影響著我們。
這兩種思維模式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每個人都可能同時存在這兩種思維,有幾個小竅門可以檢驗自己使用的是哪種思維模式:1.有沒有哪個領域是自己無論怎么樣都學不會的?可能在這些領域使用的就是僵固型思維。2.你是如何看到自己的經歷的?不論順境逆境你都能看到背后的努力起到的作用,很可能使用的是成長型思維。3.你對于同齡人的看法,不論不比你優秀還是稍遜與你,你能否看到他的努力和積累?
思維模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例如一個孩子神童的故事看多了,可能就轉化為僵固型思維模式。如果多讓孩子看遇到困難如何處理的故事,可能就會轉化為成長型思維模式。
思維模式是后天培養的,改變思維模式的方式循序漸進更為多見,也有因為特殊事件而突變的。
如何培養孩子情緒調節的成長型思維?
首先是承認與面對孩子最真實的感受,再鼓勵他去進步,去超越。
例如:當孩子有嫉妒情緒的時候,首先接納孩子的情緒,并告訴他你理解他的感受。如果有相同經歷不妨也告訴他,讓孩子知道嫉妒本身并不可恥,之后載引導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嫉妒讓你認識到與別人的差距,你可以通過努力提高自己而縮小差距而不是通過貶低自己來消除這種差距。
如何培養孩子學習的成長型思維----區分表揚與鼓勵
表揚與鼓勵有什么不同呢?表揚的時候主體其實是父母或者老師,“我對于你的成績很滿意”,主體是我,而鼓勵的時候,主體則是孩子。表揚是一種評價性的,而鼓勵則是更具體,是描述性的。
在培養孩子學習的成長型思維時,首先需要認清主體一定是孩子,因此要多鼓勵孩子而不是表揚他。鼓勵的方式有:讓孩子多進行自我評價,鼓勵他自我評價。從不同的角度鼓勵孩子,用“深描”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鼓勵讓孩子獲得成就感。還有一種鼓勵的方式叫做“豐富性”,主要用于學習上,讓孩子知道學習是有趣有收獲的,這也是一種鼓勵。
以上是本講的主要內容,在讀這本書之前,我覺得這不是一本好理解的書,可能需要對認知科學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第一講讀下來感覺還挺有意思的,里面也有具體的例子幫助理解。
這一講讓我了解了思維模式原來是看待自己的方式,我之前理解的思維模式是看待事物的方式,也許這就是由此及彼吧,只有先正確的看待自己才能更好的看待周遭的事物和人。如果想要轉化思維,需要先接受再改變,如果不能先接受改也不會心甘情愿吧。用成長型的思維模式看待自己就不會給自己設限,也會成長的更快更多吧。現在想想,那些“高中時女生就不如男生”或者“女生理科沒有男生好”的觀點都是僵固型思維了。
關于積極教養的部分讓我想起學生時代的一件事情:有一次考的很好,興高采烈的回家找爸爸要獎勵,結果卻被我爸爸一頓訓斥,心中好不委屈。記得當時老爸說,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印象中取得好成績老爸雖然開心卻從來不給我獎勵呢。不知道老爸是不是無意識的在培養我的成長觀,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