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認(rèn)為理想的飲酒對象是“高雅、豪俠、直率、忘機、知己、故交、玉人、可兒”,飲酒地點是“花下、竹林、高閣、畫舫、幽館、曲澗、平疇、荷亭”,飲酒季節(jié)是“春郊、花時、清秋、新綠、雨霽、積雪、新月、晚涼”(吳斌《酒政》)。理想的酒友是“款于詞而不佞者,娛于色而不靡者,怯猛飲而惜終歡者,撫物為令而不涉重者,聞令即解而不再問者,善戲謔而不虐者,語便便而不亂者,持屈爵而不訴者,偕眾樂而惡外囂者,飛爵騰觚而德儀無愆者,坐端寧而神逸者,寧酣沉而傾潑者”(田世衡《醉公律令》);理想的醉地是“醉花宜晝,襲其光也;醉雪宜夜,消其潔也;醉文人宜謹(jǐn)節(jié)奏章程,畏其侮也;醉俊人宜加觥盂旗幟,助其烈也;醉樓宜暑,資其清也,醉水宜秋,泛其爽也……”(袁宏道《酒令》)在這里,酒被詩化、雅化了,變得曼妙,而非一口悶。
酒德,即酒行為的道德,與酒禮互為表里的。龔若棟先生認(rèn)為:“如果說禮是中國酒文化內(nèi)核的話,那么酒德就是中國酒文化的外殼?!薄9湃苏J(rèn)為,酒德有兇吉兩種。《孔氏傳》云:“以酒為兇謂之酗,言討心迷政亂,以酗酒為德,戒嗣王無如之?!保ā稌?jīng)集傳》)故首先提出“酒德”概念的周公(《十三經(jīng)注釋》)所反對的是酗酒的酒德,所提倡的是“毋彝酒”(《尚書·酒誥》)的酒德。所謂“毋彝酒”,就是不要濫飲酒。怎樣才算不濫飲酒呢?《禮記》中作了具體的說明:“君子之飲酒也,一爵而色溫如也,二爵而言斯,三爵而沖然以退?!北缓笫雷馂椤笆ト恕钡目鬃釉岢觥拔ň茻o量,不及亂”,就是說各人飲酒的多少沒有什么具體的數(shù)量限制,以飲酒之后神志清晰、形體穩(wěn)健、氣血安寧、皆如其常為限度?!安患皝y”即為孔子鑒往古、察當(dāng)時、戒來世提出的酒德標(biāo)準(zhǔn)。先秦時符堅的黃門侍郎趙整目睹符堅與大臣們泡在酒中,就寫了一首勸戒的《酒德歌》,使之反省而接受了勸諫。酒德更牽涉到文明禮貌。古人吳彬在《酒政》中提出飲酒要禁忌“華誕、連宵、苦勸、爭執(zhí)、避酒、惡謔、噴穢、佯醉?!背毯橐阍凇毒凭分兄赋鲲嬀埔皻W洲罵座、警苛令、警趨附”、“警喧談”、“警煞風(fēng)景”。
古今醫(yī)學(xué)從保健的角度也極為提倡酒德。戰(zhàn)國時期的名醫(yī)扁鵲就說:“久飲酒者潰髓蒸筋,傷神損壽?!碧瞥八幫酢睂O思邈曰:“空腹飲酒多患嘔逆?!泵鞔蠹依蠲髡湟舱f:“過飲不節(jié),殺人傾刻?!爆F(xiàn)代醫(yī)家還總結(jié)了不少飲酒的科學(xué)方法。
總之,制止濫飲,提倡節(jié)飲,文明飲酒,科學(xué)飲酒,這就是中國酒文化所提倡的飲酒之德。
除此之外,酒德還反映在酒的釀造和經(jīng)營行為上。按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酒的釀造,要嚴(yán)格的按工藝程度和質(zhì)量標(biāo)準(zhǔn)去做,不能偷工減料,以次充好;酤酒必須貨真價實,不缺斤少兩。
中國酒史如此之長且尚酒之風(fēng)又如此普遍,但酗酒之害卻并不嚴(yán)重,與西方國家大不一樣。原因之一就是中國從周代就大力倡導(dǎo)“酒禮”與“酒德”,并設(shè)有酒官,強制限酒,把禁止濫飲、防止酒禍法律化,從而保證了中國酒文化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在發(fā)展。原因之二就是中國歷代的“禁酒”主要是從“節(jié)糧”這個角度提出來的。當(dāng)年大禹之所以“疏儀狄,絕旨酒”,正是因為這種酒都是用糧食釀造的,如果都用糧食來造酒喝,勢必會使天下因為缺糧而禍亂叢生,危及社稷。此后歷史上大規(guī)模的真正的禁酒,如齊景公、漢文帝、漢景帝、曹操、劉備等時的禁酒,絕非僅僅因為酗酒造成社會問題,而主要是為了備戰(zhàn)積聚糧草,或因天災(zāi)人禍,“年荒谷貴”所使然。所以每次禁酒基本上令行禁止,收效顯著。相比之下,西方社會的大規(guī)模禁酒運動,只是從試圖改善社會矛盾和保護(hù)人身健康的角度提出來的。
主人和賓客一起飲酒時,要相互跪拜。晚輩在長輩面前飲酒,叫侍飲,通常要先行跪拜禮,然后坐入次席。長輩命晚輩飲酒,晚輩才可舉杯;長輩酒杯中的酒尚未飲完,晚輩也不能先飲盡。
古代飲酒的禮儀約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yǎng)之德;然后嘗嘗酒味,并加以贊揚令主人高興;最后仰杯而盡。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時還有說上幾句敬酒辭。客人之間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時還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