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穿越到古羅馬,走在街頭,大公共浴場比比皆是,即使在現在,就連意大利境內的中小城市龐貝,也保存有浴場的遺跡。在中國,也有時能看到"凱撒洗浴"的招牌。
喜歡洗浴,可以追溯到古羅馬人的生死觀。建公共浴場,是古羅馬當權者提供的一項社會福利。
先來說生死觀。
對于生命,古羅馬人看得比較開,所以在實施治療時也只會在有可能治好的前提下才竭盡全力。歷代的羅馬皇帝中沒有一人曾經為了延年益壽而四處求醫。不少社會地位高的老年人在病倒臥床不起、意識到自己命不長久的時候,會拒絕繼續接受治療,選擇通過絕食的方式自盡。羅馬人從來沒有想過通過某種手段來延長自己的生命,越是社會地位和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在頭腦、精神和肉體方面消耗殆盡后越不希望自己繼續活在世上。所以,強調應在有生之年盡量享受生活的哲學在當時深入人心。
人們認為,比起得病之后再治療,提高身體本來的抵抗力更為重要。保持身體清潔的習慣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避免生病。所以比起建設大醫院,更熱衷于大浴場的建造。
古羅馬時期的浴場是綜合性休閑場所。
除了主要的沐浴和按摩設施之外,還包括運動場、圖書館、游樂場所和庭院,是以休閑娛樂為目的的綜合設施。先洗凈身體,通過按摩舒筋活血后,至于是下棋、打球還是讀書、散步,全看個人愛好。按摩師甚至一度享有免稅的權利。一來是因為羅馬人喜歡按摩,二來也是因為他們重視按摩帶來的功效。
在消費上,浴場的入場費為男性0.5阿斯,女性1阿斯,兒童可以免費入場,享受免費的還包括士兵以及就任公職的解放奴隸和奴隸。浴場面向上到元老院議員下到奴隸的各個階級開放,另外,如果碰上特殊的節日,全體人員都可以免費入場。
在當時,0.5阿斯相當于一個面包加一杯葡萄酒的價錢,依靠這種程度的入場費來維持提供溫、熱、冷三種水的浴室正常工作,還要經營包括其他多種設施在內的面積廣大的高級浴場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古羅馬的公共浴場都是國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