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老師曾說:“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也取決于他的閱讀水平。”只有堅持閱讀,才會創造生命不一樣的精彩,只有通過閱讀,才可以增添精神生命的絢麗顏色。
通過學習,我更加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因此,我專注于專業書籍的閱讀,在啃讀中享受歲月的靜好。作為一名教師,也作為一名家長,更多地選擇了家庭教育和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去閱讀。以期通過專業書籍知識的滋養,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努力做一個合格的家長。今天看到了三聯生活周刊主筆陳賽的講座《如何讓孩子相信他們內心的世界比宇宙更廣闊》,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她說:“閱讀童書,就像用驚奇的目光重新打量充滿了竊喜與感動的孩子的世界。”我才頓悟到自己作為家長,一直欠缺了童書對我的滋養。小時候因為家里條件的限制,也沒讀過什么書,更別說童書了。真正的讀書也是從上師范后才大開眼界的,工作之后,一直認為童書是孩子的專享,與我已經無關了。今天終于徹底改變了這個執念,我需要讀童書,我也應該讀童書。
記得有一次李鎮西老師在一次講座時,就指出,一個家長至少要讀的四類書中,其中一類就是讀孩子喜歡的書。讀童書到底有什么好處呢?聽了陳賽介紹自己讀童書的體會,就能回答這個問題。她發現,自從自己讀了童書后,感覺自己思想變得簡單了,比較容易被打動,容易哭,容易笑,像成年人很少會流淚,讀童書后內心會變得柔軟起來。對孩子的視角更熟悉,多少比以前更理解孩子一點,特別是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的確,家長以童書為媒介,能夠都充分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從童書中感受孩子的語言和思維。才能和孩子擁有共同的語言和話題,跨越和孩子之間的鴻溝。永葆一顆童心,走進孩子的世界,和孩子成為親密朋友,只要建立了和諧的親子關系,家庭教育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朱老師也曾說:“父母和孩子不應該成為同一個屋檐下的陌生人.”從此刻起,我決定和孩子一起在童書中尋找樂趣,探索未知的世界。
生命化教育的倡導者張文質老師在他的《奶蜜鹽》中就分析了孩子“成人化”的原因,孩子成人化可能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孩子父母給孩子設定了太多不符合他身心發展規律的規矩,這些規矩強行讓孩子像成年人那樣去思考問題;二是孩子所處的家庭氛圍過于成人化,在這樣的家庭氛圍里面,往往父母跟孩子的交談內容不以孩子為中心,而是以父母的生活為中心,這就導致孩子過早地知道了太多成人化的生活;三是孩子很少跟同齡人在一起,這讓他喪失了兒童化的語言風格與思考方式。兒童就應該具有兒童的身心特點,天真無邪,爛漫無比。作為父母,保護孩子的童心不被傷害,就是父母的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如何做呢?童書就是充滿了無限可能的寶地,閱讀童書便是首選的捷徑。
童書中有數不盡的精彩,童書中有道不完的快樂,我要和孩子一起走進童書,做一個永遠充滿童心的好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