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教育案例】,提起青少年時期的生活,人們總是會用些諸如“天真爛漫、無拘無束”等詞語來形容。的確,在一個人的成長的歷程中,孩提時的一段歲月,總會讓人在成年后留下許多美好和快樂的回憶。比如作家豐子愷便用他手中的筆,記錄了他幾個孩子的童年生活,是那般的有趣可愛,他的孩子在隨心所欲的自得其樂的玩耍中,留住了孩提時最寶貴的一頁:童真、童趣和童樂。
【背景陳述】美國心理協會經過幾個月的調查,整理成報告《“小大人”現狀》,指出不合宜的“性感”服裝、玩具和媒體播放內容正在侵蝕孩子的童年,并使少女遭受心理傷害。英國作家瓊·基爾伯恩、美國學者梅羅維茨等人也在各自的著作中探究了“小大人”眾多的原因,并對這一現象表現出深深的憂慮。那么,是誰制造了一個又一個“小大人”?“‘小大人’現象產生的背后,家庭教育和整個社會環境的影響難逃其責,首先需要反思的應該是什么?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又該怎樣去做?
【案例描述】最近幾天,我校開始學前報名,看到一個個童真的笑臉,綻放的不僅是幸福、快樂,更多是期待幸福的成長。可是,也有個別現象的女孩的形象令人擔憂,孩子的衣著是成人化的裝扮,也可以說是坦胸露背,頭型更是電燙的形狀,非常有特點的、有個性的成人化,孩子是無邪的,父母是期盼的!但是,在面試的過程中,孩子的語言更是讓我擔心!都是成人化的語句:“我是帥哥”“我是小美美女” “看我酷不?”……家長在旁邊不以為然,竊竊在笑,似乎在說“我的孩子真好呀!”其實,在這樣環境下的孩子們,是不知道自己在慢慢失去應該有的童真。
近年來,過早消逝的童年已經引起了各國專家學者的關注,著有《過早走上性感路:兒童性早熟》一書的英國作家瓊·基爾伯恩提出,防止童年的消逝應限制孩子接觸電子媒介,一是限制孩子在媒介前的時間,二是仔細監督孩子接觸的媒介的內容,并持續為他們提供有關媒介內容的主題和價值方面的批評。此外還要重視兒童閱讀和“親子共讀”,拒絕性感文化。
【案例剖析】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提供了阻止兒童成人化的對策:
首先教育必須“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的規律”。
因為童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寶貴財富和獨特過程,用童心,才能呼應世間同樣的心靈,就如孩子之間的交往,遠不是成年人可以替代和效仿;美和真給孩子帶來的享受,亦不同于成年人的感受。這個過程,我們為什么要掠奪它呢?他們學講假話的機會多的是,他們學習做作的機會多的是,我們還是讓這個時候遲一點來吧。
其次,千古名篇詠童真--古代詩歌中的兒童。
學習語言,從小抓起,詩詞歌賦,歷經千年的文化積淀,都是中華文化中的精髓部分。而古代詩詞的學習,也是語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本文選取的都是歷代名家描寫童趣童真的名篇,讓孩子接觸到關于他們的詩歌,顯然來得比其他詩詞更容易接受,繼而才能循序漸進,積累良好的文學知識。
最后,家校共通,一起還給孩子童真的童年。
教育是一項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在內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對孩子的教育,學校固然負有重要責任,但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也起著重要作用。學生在學校接受學校的教育,回家后接受家庭教育,但是家庭教育不是學校教育的簡單重復,更不是學校教育的簡單繼續,而是與學校教育互為補充的一條重要的途徑,它需要學校教育的協調和指導,同時,學校教育又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和強化。因此,加強家校互動對孩子的成長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每個學生的性格、能力、愛好都是不同的,學生在學習與成長過程中也可能出現不同的特點:有人學得快,有人則慢些;有人成熟得早,而有人成熟得遲;有人興趣比較廣泛,也有人興趣比較專一。家校溝通能幫助家長了解自己孩子在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學習成績等方面的表現,開展針對性教育。
? ? ?
總之,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曾說過:“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因為那是生澀的,不甜美的。人類需要漸漸長大的兒童,揣著童心的、兒童樣子的兒童,才是長久的、健康的、醇美的。”讓孩子自然成長,讓童心回復純凈,讓“小大人”們摘掉成人的面具,我們的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就從現在開始反思、開始行動吧!還是將爛漫的童真還給孩子們。未來的社會是孩子們的,只有當孩子個個都身心健康,未來的社會才能健康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