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血來潮,突然就想把去過的地方記錄下來。不知道自己可以堅持多久,但是起碼,可以證明我在這個世界上曾經(jīng)活過,證明我曾游覽過世界的大好河川。
? ? ? 每年假期都有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那就是去海邊走一走。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成長在內(nèi)陸的原因,所以我對海邊充滿了向往和憧憬。我喜歡海,喜歡那一望無際,喜歡看著郵輪慢慢的從地平線上消失,喜歡下午四五點的沙灘,喜歡裹挾著沙粒的海風,喜歡看小孩子們在沙灘上留下一串串腳印,看那情侶們在拍打著浪花。我也不下海,就站在海灘上看著這一切。祥和,美好。
這次去廈門實際上還是挺偶然的,同學(xué)已經(jīng)定好了機票和住宿,而那時候的我還在為高考而做最后的掙扎。一切都顯得是那么八竿子打不著,然后。他們的住宿不知道因為什么原因被取消了。機票也還有余票,我的三年青春也化成了洋洋灑灑的幾頁白紙結(jié)束了。于是,偶然的湊成了這一次旅行。
感謝現(xiàn)在的科技,讓我們找到了一套還不錯的公寓。也就大半夜出去喝水碰到小強和你對個眼。哈哈哈哈,玩笑總歸玩笑,不過一起床就能看到大海的感覺還是真的挺好的。感謝一下房東吧。
以下高能,請注意,我要開啟我小學(xué)的流水賬模式了。
到了廈門,鼓浪嶼是避不開也躲不掉的。就類似于去了北京不看長城,去了西安不看兵馬俑,去了杭州不看西湖。不知道原來的鼓浪嶼是怎么樣的,可現(xiàn)在我感覺已經(jīng)充滿了濃濃的商業(yè)氣息。你不能責怪這座美麗的小島,因為她為了發(fā)展,他勢必就要丟掉一些傳統(tǒng)。無可厚非,旅游業(yè)所帶來的經(jīng)濟發(fā)展遠比小島居民撒網(wǎng)打魚所收獲的更快更多。我手機里有一份攻略,是關(guān)于鼓浪嶼小吃的,只不過那是我2017年收藏的。時隔一年,當我追尋他們的足跡,卻發(fā)現(xiàn)有好多已經(jīng)消失了,更多的也搬離了原住址。去了龍頭路183號,這是家魚丸店。門面不大,阿婆負責收銀和燒魚丸,后面有個老伯在弄魚泥。我嘗試著交流,因為語言不通的緣故雖然聊起來很累,但是老伯還是很認真的告訴我他現(xiàn)在在做什么,魚丸是怎么做成的。我去買了一份魚丸,掃了掃二維碼。還好,跳出來的并不是子女的頭像。希望每筆收入都可以由阿婆阿公自己打理吧。招牌上寫的是鯊魚肉做的,可能是因為我太蠢的緣故吧,反正我是沒分辨出來他和杭州鳙魚丸的區(qū)別。但是,他們對一項手藝的堅持,一種認真,像是一種態(tài)度,震撼著我。
我還去了龍頭路189號(攻略上這么寫的,實際已經(jīng)搬家了)是一家賣海蠣煎的。海蠣煎是廈門的一種特色。以海蠣打底,然后一層糊一樣的東西,然后是蛋液,快出鍋時撒上黃瓜絲,蔥花,以及甜辣醬。說實話,這東西我并不吃不慣,但是我還是吃完了。因為我覺得這是一種對食物的尊重,更是一種對匠人的尊重。我和店員交談,他們家也是算老字號了,勤勤懇懇幾十年,然而我去的時候店里卻沒有一名顧客。諷刺的是,在街頭有一家海蠣煎的店排起了長隊。我不知道該如何形容那時候自己的感受,是一種悲哀吧。小哥還告訴我很多老店,就是因為生意做不過新開的。所以關(guān)閉了。商業(yè)必定會帶來競爭,誰都不能去批判這是好的或者不好的。街口的新店可以吸引顧客,必定有他的優(yōu)勢,可能是裝修,可能是依據(jù)互聯(lián)網(wǎng)。可是,我也不希望看到老店一家家消失,也許他們的裝修并不豪華,衛(wèi)生也只能算是馬馬虎虎,但是他們是這座島的見證者。他們不會迎合外來人的口味,只是會做那種從小吃到大的海蠣煎。只是那一份原汁原味,那一份對上一輩的堅守。我們更多的應(yīng)該尊重,而不是憐憫吧。
寫不動了,我好廢哦。畢竟平常作文800字就夠了啊。放點圖吧,剩下的有空再寫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