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點,一個人看完了《海上鋼琴師》。哭的很盡興,正好發泄心里積累已久的情緒。
感覺最近壓力很大,焦慮的同時還伴隨著深深的孤獨。馬上大三下學期就要結束了,身邊的大部分同學都開始了準備考研或出國之路。而我則屬于直接找工作的少數。
“道不同,不相為謀”。話是這么說,但當一起生活了幾年的好友因以后的人生方向不同,無論在生活還是學習上突然開始與你分道揚鑣時,那種失落感是明顯而無法去表達的。感覺苦心經營了三年的感情不敵幾日的摧殘瞬間崩塌,而坍塌物又恰好堆成了阻礙彼此的墻。
可能我是一個不善于表達而又過度依賴別人的人。
孤獨,卻又說不出口。就像1900一樣。
【純粹】
生于船上也死于船上,不曾一步踏上過陸地。他說讓他望而卻步的并不是他看到的,而是他所看不到的,無窮無盡的。
是啊,未知的才會讓人恐懼。
我問自己如何看待1900,有那么一瞬間我覺得他很懦弱。因為他不愿面對那些未知而無論如何不肯下船。
直到他淡然而又堅定地決定用退出生命的方式來和這條船共存時,我開始佩服他的勇氣。佩服他能不屈于世俗,看透一切敢于為自己而活的勇氣。
他說“陸地對我來說是一搜太大的船,太漂亮的女人,太長的旅程,太濃烈的香水,無從著手的音樂。我永遠無法走下這艘船,這樣的話,我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畢竟,我從來沒有為任何人存在過,不是嗎?”
可我們又有多少人是在為自己而活呢?大學畢業別無選擇只能通過找個好工作或考個知名學校的研究生來證明自己。我們的工作、我們的理想,甚至我們的人生,誰敢說沒有摻雜過為他人存在的痕跡?我們大多數似乎都只活在別人的世界里,迎合著所有人的目光。我們總是極力希望能給他人留以自己期待的印象,并渴望著用外在的東西來獲得對自己的肯定。我們經歷得越來越多,發現看到的越多其實看不到的也越多。然而,我們卻并不恐懼。因為我們足夠具有挑戰精神,需要不斷地突破以獲得無限的滿足。
越是佩服,越是痛苦。因為你會發現明明精神上已經像受到點撥般醒悟,但行動上又沒有勇氣或能力去追趕。就好像我今天知道了自己是在為別人而活,而明天我依舊活在別人的世界里,永遠逃不出羈絆,擺脫不了束縛。
【孤獨】
1900孤獨嗎?
他的琴聲每次都能吸引別人的注意,贏得無數的贊賞。但當琴聲停了,人們也隨之散開了。像小丑一樣在舞臺上表演,被臺下的觀眾喜歡或不喜歡,然后最終都被遺忘。船上的游客換了一波又一波,不變的只有他和他的琴。在船上生活了一輩子,他唯一一次嘗試走下船,理由是想去陸地聽聽大海的聲音。我覺得他是孤獨的。
但我又覺得他不孤獨。他用琴聲代替語言表達一切心情,雖然不曾走下船一步,但心靈早已飛離肉體體驗到了一切,他拒絕名聲與財富,拒絕把自己的音樂傳到無限的世界,也許他根本就不需要別人能理解。
更或許,這本身就因為是一個錯誤的問題而沒有答案。
我又問我自己“你孤獨嗎?”
我有愛我的家人,有許多的同學朋友,有看不完的書和背不完的單詞,我不孤獨。
但我又實實在在的感受到孤獨的存在。就像我一個人在宿舍,一天只吃了一頓飯,微信除了新聞就是群發消息,短信除了通知就是廣告,電話是送外賣的。于是我發了一條朋友圈,朋友們有點贊的有評論的,我和她們互動。這似乎足以填補空虛了?不!遠遠不夠。我不停的刷朋友圈刷微博來觀望他人的生活,不斷的看各種新聞資訊、娛樂八卦來讓自己看上去不那么無聊。
一個時代的網絡越發達,人們內心深處的孤獨感就會越厚重。焦慮、孤獨、浮躁,這可能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上人們的通病,尤其是年輕人。
“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想到了最近火熱的網絡直播,一個個胸大無腦的美女主播在屏幕面前掻首弄姿,吸引得無數人點贊送花。“無聊看直播啊!”——廣告詞是這么說,但關鍵是后者可能比單純的無聊更無意義卻追捧無數。尼爾波茲曼預言的“娛樂至死”的時代確實已經到來了。
我們都太缺少1900身上的那種偏執與孤傲。孤獨不可怕,當某天我們連單純想孤獨的機會都沒有的時候可能才是最悲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