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書摘
1.馬太效應: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馬太效應適用于生活中的任何方面。書中例子:加拿大冰球運動員多是在出生在1-3月,原因在于青少年時期憑借年長的幾個月,使得他們擁有更為健碩的身材從而脫穎而出,由于獲得更好的條件和環境,從此差距慢慢拉開;
2.10000小時法則。所有的天才都是在一個領域經過10000小時的針對性訓練從而成為專家。書中舉了SUN的創始人、Java之父比爾喬伊的成長故事。由于從小獲得接觸計算機的機會,使得他在大學的時候已經有了10000小時的編程針對性訓練,比爾·蓋茨亦是如此。
3.時勢造成功
。使那些異類如此出色的不是他們非凡的才能,而是他們非凡的機遇。幸運的機遇對于軟件業億萬富翁、搖滾巨星和體育明星并非偶然,而是一種規律。美國工業、金融業富翁都出生在19世紀30年代;IT軟件業的牛人最佳出生年份是1954年至1955年,比爾蓋茨——1955.10.28,斯蒂夫·喬布斯——1955.02.24,埃里克·施密特——1955.04.27,比爾·喬伊:1954.11.08...
那些獲得特殊機遇眷顧的人們總能努力工作,并勝任使命;與機遇相伴的人總能取得非常的成就。他們的成就并不僅僅是他們努力的成果,更是獨特的成長環境促成的結果。
4.智商與成功只在一定程度上相互關聯,一旦某人智商超過120分,那么智商就很難區分出兩人的差距。智力在現實中的作用并沒有那么大。
5.實踐智力:知道該向什么人說什么,該在什么時候說,怎樣說才能達到最好效果。普通智力和時間智力“相互垂直”,互不影響。社交場所是門學問,是一系列可以習得的技能。我們獲得這類技能的場所是家庭。家庭富裕的孩子更容易積累實踐智力。
6.中產階級的父母對于孩子的教育風格稱為“協同培養”(協同培養:發掘孩子的天分,培養孩子的主動性和技能。);低收入家庭對孩子的教育策略為“自然成長”。協同培養下的孩子更加機靈、沉著、衣著得體、富有吸引力。使得他們更容易獲得成就
7.成功人士不可能獨自走向成功,他們總是特定地點和特定環境的產物。
8.成功不是隨機事件。成功是由一系列可預知的,強而有力的優勢環境和機遇構成。(圈外人角色對你有利,父母從事有意義的工作對你有利,出生在一個好的時期或恰逢社會變革產生的機遇,又擁有聰明才智與驅動力,在所處的領域累積了10000小時的針對性訓練);
9.文化傳承對于成功有很大的影響。比如?亞洲人因為語言的緣故數學更好;韓國人因為文化的問題導致了航空事件更多;亞洲人因為人多地少,農民需要辛勤勞動才能飽足而養成了勤奮的文化,使得他們更容易做成一件事。
10.改變需要自我挑戰,比其他人更為的勤奮,才能挽救劣勢;
11.“異類”是那些獲得特殊機遇之人——是那些耐心等待,當機遇到來就當仁不讓把握機遇的人們。他們都是歷史與環境的產物,是機遇與積累的結晶。
二、讀后感
關于《異類》看完的第一感受是惶恐的,它顛覆了我曾今對于獲得成就的認知。但終歸還是慶幸的,只要認識到了,就有應對的可能。
曾幾何時我們關于成功多數時候僅與“勤奮”掛鉤,隨便一查關于成功的諺語你便能看到諸如這些:
?成功是辛勤勞動的報酬;
?成功是一把梯子,雙手插在口袋里的人是爬不上去的;
?一個成功者所知道的,除了勤奮,便是謙遜;
...
當然這些話說的并沒有任何錯,錯在于我們,將它理解為唯一的因素,然后覺得只要卯足了勁,就能到達“彼岸”。“世界是不公平,人生也是不公平的”。不公平的地方太多,你生錯了時代,就注定一生平庸,比如我們爺爺奶奶那一輩,他們生存在戰亂時代一口飽飯都是問題;生在了貧窮的家庭,也許就無法享受完整的教育,導致你的天賦就此浪費;你生錯了地點,因為資源分配不均,導致你的機會比起更優質地方的同齡人而言更難以獲得...
這一切都是你無法改變的。你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如果你已經失去了先天優勢,你要做的首先是學會“思考”,分析自己的當前情況,制定解決方案,然后提高自己的執行力,你比別人有著更低的成功率,所以你只能讓這一切完成的更為出色。我們梳理“異類”們之所以是“異類”的特征:
?環境條件:讓其可以專注做某一領域;
?自身勤奮:在一個領域針對性訓練超過10000小時;
?遇到機遇:恰逢時代變革造就了機遇,并且因為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把握住了機遇。
無論任何一個“異類”?的成功軌跡均遵循如上3點。那么我們要做的無法就是針對這3點做解決方案:
?首先你得先明確自己的目標或興趣(最好要順應時代發展的),再想盡辦法讓自己處在一個相對優質的環境下可以專注于這個領域;
?接著憑借自己的勤奮針對性訓練超過10000小時;
?最后等待著機遇的出現。
如果你目前的情況無法滿足這三點,就是要思考調整的時候,尋找方法使你可以按照這個軌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