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和上海籌備團隊一起吃飯,席間LK講到他父親的去世對他的打擊和影響。LK是一個十分成功的商人,然而,他父親在他38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死于洞庭湖區血吸蟲病引起的肝硬化。“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他說:“父親死時只有67歲,未到中國人平均壽命,對我的打擊非常大,思考人生活著的意義……”
我和他有相似的經歷,我的父親也是2011年去世的,那個時候他82歲。照父親的年齡來看,我的人生也已過了大半。清晰地記得在父母均已離去不久的一個晚上,我感到有些累,胸悶,心慌,第一次腦子里閃現出這樣的想法:萬一今晚睡下去,半夜突發心臟驟停,也許就看不到明天的太陽,兒子也將獨自面對今后的人生。巨大的恐懼,讓我不敢往下細想。那是我第一次對死亡感到恐懼,仔細分析,其實是對自我價值的懷疑,是對自己終將一事無成度過此生的一種恐慌。
回想父母的一生,時常為他們感到不值。現在,我的兒子即將長大,非常懂事且努力。但是我不愿意像媽媽那樣,以兒子的成就慰藉自己的無價值感。就在這中年迷茫的時候,我讀到了這本書——《活出生命的意義》。
這本書的作者是存在主義心理學家弗蘭克爾,他是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幸存者。他用自己在集中營中的極端經歷和深刻體悟總結出“意義療法”,戰后幫助了許多病人,讓人由衷佩服。
作者提出“存在之空虛”,內心空虛的人因為找不到存在感,所以對周圍事物提不起任何興趣。他說,人不應該問他的生命的意義是什么,而必須承認是生命向他提出的問題。生命對每個人都提出了問題,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這一提問。意義療法提出,人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之意義: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真善美),或面對某個人(愛),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度——雖然人不必承受可以避免的苦難,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說過:“我只害怕一樣——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
在集中營里弗蘭克爾悟到: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
這些觀點,深深打動了我,使我認真思考“選擇”“意義”等人生命題。在這個世界上,有的人選擇做自己感興趣的喜愛的事,而樂此不疲;有的人選擇努力多賺錢,為了家人更好的生活;有的人選擇荊棘叢生之路,為了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也有的人,選擇一生幫助他人。而我的生命的意義呢?前半生為了父母家人,為了孩子。后半生,我要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真正活出自己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