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再往前走,
生還絕無可能,
沒有蹚出的道路,
沒有軋出的車轍,
也沒有候鳥遷徙的痕跡,
向右拐-是漂亮的未婚妻,向左拐是耀眼的財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俄羅斯民俗,勇士贊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譯者:樹
? ? 維克多.瓦斯涅佐夫生活在俄羅斯文學藝術的黃金時代(1848-1926),繪畫的主題早期多是表現小市民生活,但更讓他名聲大噪的是關于傳說,民間故事為題材的油畫創作。在俄羅斯民俗中有一類很特別的文體,被稱為勇士贊歌,而這幅十字路口的勇士形象就是取材于勇士贊歌。我們理解的歐洲騎士形象更多的是一個宗教上的概念,就如同電影里圣殿騎士那樣,若是翻譯成“騎士”,反而失去了這幅畫俄羅斯民俗特點原有的意味。作為巡回畫派的主力畫家,相較于寫實派,專注民俗題材的瓦斯涅佐夫帶有一種現實與浪漫交叉的色彩。對于這幅《十字路口的勇士》,這種浪漫與現實結合更為明顯,作者在幾年之間連續創作了兩個版本,而這種版本之間的迭代與比較,就充滿了各種趣味,能看出作者的變化與成熟。早期的版本創作完成于1877年,并于1878年在巡回畫派的展覽上展出,現藏于謝爾布霍夫斯基歷史藝術博物館,我們看到的最終版本完成于1882年,現收藏于圣彼得堡的俄羅斯博物館。
? ? 比較兩個版本時,首先,我們看兩個版本的都是由幾個共同的基本要素組成-“白馬”,“戎裝的勇士”,“石碑”,“烏鴉”,“骷髏”,“荒原”,“落日余暉” 等等。
? ? 首先,我們來看“石碑”,兩幅畫中,對于“石碑”的描繪,明顯的變化就是石碑的斑駁程度,第一幅畫中石碑完整,沒有明顯的綠蘚和苔痕,而最終版本上,石碑上字跡已經斑駁不堪,苔蘚已經侵蝕了碑身。石碑上的內容是截取了勇士贊歌中極具浪漫色彩的一段:
Как пряму ехати,
живу на бывати - нет пути, ни прохожему, ни проезжему, ни пролетному.
Направу ехати - женату быти, нелеву ехати - богату быти.
(“ 如若再往前走,
生還絕無可能,
沒有蹚出的道路,
沒有軋出的車轍,
也沒有候鳥遷徙的痕跡,
向右拐-是漂亮的未婚妻,
向左拐是耀眼的財富”-譯者:樹)
? ? 其次,我們看“勇士的形象”,在兩幅版本中,勇士都有些佝僂的身姿,無疑是剛經歷過一場戰斗,但不同的是有兩點,一是露臉與否,二是手中長槍的顏色。沒有漏出面部表情,在筆者看來,有兩個好處,一是更突出人物的內心,或許說,不對啊,面部表情更是內心的寫照啊。沒有錯,在很多畫作中,人物的性格,內心的沖突都是通過面部表情表現出來的,但這幅畫并不是肖像畫,而著重的是勇士內心的抉擇過程,只是微微露出側臉,露出胡須和滄桑面龐的輪廓就已經足以讓我們去想象勇士的一生了,由此對比,最終版本中,現實與浪漫結合的更好,每個人看后都會有在腦中自行腦補不同的勇士面龐,或滄桑,或帥氣,卻相同的感受到了在這種情況下,若有所思的表情。
? ? 長槍的顏色,由黑色變成了紅色,同樣是一種更為浪漫的描繪手法,這讓我想起了張藝謀在《英雄》中大塊顏色的應用,想起了紅衣的章子怡,紅色所帶給人的激情,沖動,煩躁,以及戰斗似的勝利渴望等等,都充滿了浪漫色彩,但又與現實的勇士疲憊形象相呼應。
? ? 但筆者自身最喜歡畫家的巧思是在于畫面空間結構的改變上,先看第一個版本,勇士白馬更靠近中間位置,勇士走來的方向占了畫幅的1/4,而在最終版本中,幾乎沒有對勇士已經走過的路做出任何描述,而把勇士即將面臨的前方的路描繪的更為具體和廣闊,遠方一望無際的杳無人煙的沼澤草地,大朵的烏云,骸骨,烏鴉,都似是無形的壓力在恫嚇著前行的勇士,這種構圖上的巧思也加劇了主人公內心的糾結,返回的路已經在畫幅之外,是否前行?還是繞道?一系列的選擇問題不只是擺在了勇士的面前,也是擺在我們欣賞者的面前。
? ? ?筆者一直在避免將作者的創作意圖和那個時代背景硬扯在一起,比方說,勇士的形象是不是作者有意在描繪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疲憊和抉擇呢?又或者是暗喻從歷史的遠方一路走來的俄羅斯民族,究竟是選擇享樂還是應該繼續前行?又是否是對那個時代勇士精神的呼喚,等等這些沒有得到作者自己的肯定就很難下結論。
? ? 筆者總覺得,藝術即是藝術,畫家只負責解構題材,描繪現實和理想中的世界,去發現美和表現美,但那個時代,19世紀后半段,“抉擇”卻是所有所有知識分子的話題,就像屠格涅夫《父與子》中關于社會主義,虛無主義,宗教等思潮的大爭論,又或者是《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對于與農民關系,農村改革的迷惘與嘗試,由此說,畫家就算沒有刻意去通過勇士形象去表現“抉擇”,卻也應該受到那個時代的影響,讓內心的迷惘與選擇通過非刻意的靈感去找尋藝術上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