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俄羅斯歷史上著名的伊凡四世,也被稱為伊凡雷帝。他的歷史地位相當于我們的秦始皇,有很多功績,例如首先自稱為“Царь (皇帝)”,打敗了一直壓迫俄羅斯各個公國的蒙古人,建立了統一的俄羅斯帝國等等,但他暴躁,殘忍,多變,神經質的性格也多被后人詬病。形象也多被創作于藝術作品中。最著名的當屬列賓創作于1883年至1885年的《伊凡雷帝殺死自己的兒子》。這幅名作現保存于莫斯科的特列季亞科夫畫廊(Третьяковская галерея)內。畫中的內容就是描述了伊凡雷帝在盛怒之下失手殺死了自己的兒子伊萬之后痛苦的樣子。畫中很詳細的描述了在經歷如此巨大打擊之后伊凡雷帝痛苦以及癲狂的表情。
1.油畫與畫家的故事
? ? 根據列賓自己的回憶,該畫的靈感來源自1881年亞歷山大二世被刺殺事件(亞歷山大二世是農奴的解放者,卻被民粹分子刺殺-譯者注),以及里姆斯基-科薩科夫(Римский-Корсаков)的音樂。
? ? 列賓說道,“在1881年的時候,我旅居在莫斯科,當聽到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新曲子《復仇(мечеть)》的時候,這些音符就擊中了我,我便開始構思,如何在畫作中體現這種因音樂而產生的心情,我想起了伊凡雷帝。在今年那一段被血染紅的時間里(指的是亞歷山大二世被刺殺-譯者注),我的情感總是沉浸在當代恐怖手段的威懾中,當戰栗著去試圖靠近這一事件本質的時候,或許會有些收獲,自然而然就會去歷史中找這一問題的答案。”
? ? 隨后在1883年,列賓在游歷歐洲的時候看到了斗牛,在回憶中寫道,“不幸,真實的死亡,謀殺和飛濺的血給了我一些靈感,在這段時間里,歐洲的各大展覽也是大量帶血腥的畫作在展出。我,是的,也被沾染上了這種血腥氣,在回家之后就開始準備這一幕關于伊凡雷帝和他兒子的血腥舞臺,這種血腥的畫也就獲得了巨大的反響。”
? ? 在回憶創作過程時,列賓說道,“剛開始畫的時候就像是一陣齊射,但又感到痛苦和折磨,一次又一次的擦掉已經完成的部分,我帶著虛弱的失望將自己隱藏起來。而后又再次燃起激情,發起了沖鋒,隨著時間推移變得越來越恐懼,我也將這幅畫藏了起來,看過畫的朋友也有類似的印象,但總有一些力量在驅使我去完成它,我便繼續開始自己的工作。”
2. 油畫和那個時代的故事
? ? 畫作完成是在1885年,列賓向自己的朋友們,也同樣是畫家的希什金,亞羅申科,布留洛夫以及當時彼得堡畫家領袖克拉姆斯柯伊(Крамской)展示了這幅畫。據列賓回憶說,“當時大家看到后都十分吃驚,并長時間的沉默不語,似乎都在等待克拉姆斯柯伊開口評論。”
? ? ?畫作向大眾展出之后評論也是兩級化,列夫.托爾斯泰和克拉姆斯柯伊對列賓的這幅畫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 ? 正如列夫.托爾斯泰說,“列賓是好樣的,畫中透露著畫家的力量,勇敢和他飽滿的精力。我們俄羅斯有那些瘋癲的讓人感到很沉重的老女人,也有卡拉馬佐夫一樣的老爹,而對我來說,畫中的伊凡雷帝就是這兩者的結合,他就是最難看,最討厭的殘忍殺手。他應該如何被描述呢?還有死亡的帥氣兒子,很好,真的很好。”
? ? 克拉姆斯科伊說,“我對列賓完全是贊許之情,這幅畫,這東西絕對是天才之作,他是怎么畫出來的!什么是謀殺?難道是完全的獸性與變態?父親用鐵器擊中了兒子的太陽穴,停止片刻,便在恐懼中嘶吼起來,他抱住兒子坐在地板上,抬著他的頭,一只手捂住受傷的太陽穴,血從指縫中流出,而他也在嚎哭嘶吼,即使是野獸也在痛苦的嚎叫,究竟所為何事?在畫中地板上又是一灘血跡,兒子倒向哪里?列賓描述的就是一幕昏暗迷樣的舞臺,真是一個悲劇。”
? ? ?而反對列賓,批評這幅畫的都是認為他損毀了皇室和宗教形象,據當時皇家藝術研究院(也就是后來的列賓美院)的一位教授評價說,“他畫的完全是諷刺畫,落入了一種不能容忍的俗套。把皇室的臉面待之如猴般的滑稽的臉,我們每個人從文學作品中,從歷史文獻中,以及其他舞臺創作中看到的都不是列賓描繪的那樣。”
? ? 而皇室對這幅畫的不滿之情更是赤裸裸的直接,當時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被刺殺的亞歷山大二世的兒子)非常不喜歡這幅畫,在1885年4月1日禁止該畫展出,成為了沙俄歷史上第一幅被審查機關禁止的作品,而根據買下這幅畫的特列季亞科夫回憶道,“任何一個展覽以及公共場合都不允許展示這幅畫,任何方式都不行”。 直到三個月后,也就是1885年7月份,同樣是畫家并與皇室交好的博戈留波夫(Боголюбов)向沙皇求情才免了這項禁令。
? ? 有意思的是,即使沙皇允許了這幅畫展出,但民間的激進分子仍然仇恨滿滿。在1913年1月16號,畫作受到了襲擊,被刀子損毀,襲擊者是29歲的宗教分子艾伯拉姆.巴拉碩夫,畫作被損毀之后,列賓又親自修復了這幅畫。
? ? 直到當代俄羅斯,宗教分子們也依然試圖去阻止這幅畫向大眾展出,在2013年10月,一部分歷史學家和東正教狂熱分子,伊凡雷帝的支持者向俄羅斯聯邦文化部請愿,希望從特列季亞科夫畫廊中撤下這幅畫,并稱這幅畫侮辱了俄羅斯人民的愛國情緒。但被博物館畫廊的館長所拒絕。
作者語:列賓說,這幅畫的靈感來源有一部分來自于亞歷山大二世被刺殺事件。因此,這里面就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暗喻,被自己父親失手殺死的伊萬皇子不就像是被刺殺的亞歷山大二世?而刺殺者,那些民粹分子不就像是父親伊凡雷帝發狂的一面?俄羅斯就是這樣,時而智慧,強勢,時而又像得了失心瘋的老女人,在失手殺死自己的“兒子”亞歷山大二世之后,卻又花了24年為他蓋了滴血教堂,又在暗暗的嘶吼傷心。不論是隨后慘烈的人民內戰,死亡人數堪比二戰陣亡的蘇聯時期大清洗,摧枯拉朽似的前蘇聯倒塌,這一切似乎都在說著俄羅斯民族的“癲狂”特性,不論是列賓還是托爾斯泰都深深的理解這種性格,相比于列賓,托爾斯泰還更幸運一些,1910年逝世的他沒有看到革命,沒有看到內戰,沒有看到蘇聯大清洗,而列賓逝世于1930年,晚年經歷了十月革命和人民內戰,內心的苦楚可想而知,所居住的彼得堡郊區也被劃分給了芬蘭,最終客死他鄉。
喜歡作者分享的小伙伴可加作者私人微信,一起交流對油畫,藝術的心得哦:微信號-ssyz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