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每一個社會中的個體都容易焦慮。比如:
你是否在為最近的職場發展而焦慮?
你是否為未來的就業前景感到焦慮?
你是否為每個月還房貸車貸而焦慮?
你是否為在信息爆炸時代,這么多知識和技能要學習而焦慮?
你是否在為子女上個好的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而焦慮?
這些眾多焦慮的現狀,你是否思考過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又如何解決這些焦慮帶來的煩惱呢?針對這些問題,古典老師在《拆掉思維里的墻》這本書中,給出了完美的答案。
一、普通個體面臨的5面思維之墻
總結來看,每個個體當下最容易遇到人生思維之墻包括:
第一面墻:安全感思維
許多人在考慮人生選擇的時候,往往將所謂的“安全感”放在第一位,從而錯失了很多絕佳的機會。書中例舉了巴菲特的故事,他在1952年結婚時,手上有1萬美金足夠用來買一個小房子。但是他和妻子商量后,決定用來創業投資。穩定盈利后,巴菲特才買了奧馬哈的房子,并至今一直居住。巴菲特的妻子才是真正的股神,她沒有在家庭起步發展的時候,選擇大多數人首選追求的所謂的安全感,從而把握了更好的人生機會。
第二面墻:不感興趣思維
不少職場老鳥,做什么事情都沒什么激情,也沒有特長興趣。工作了五年十年,依然重復做著以前類似的事情。這些找不到興趣的人,他們往往認為即使努力了,也往往得到不新的收獲。古典老師還認為,這類對什么事情都不感興趣的人,他們也往往是無膽之人,害怕投入了也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于是干脆就放棄了改變。
第三面墻:成功學思維
現在,社交媒體鋪天蓋地的向每一個可以連接到的你我,每時每刻都在發送各種成功人物、成功企業的新聞和消息。昨天,某位企業家又完成了一個億的小目標,今天另一家企業又完成一起跨國的企業并購。亦或是,某位90后新秀,通過自媒體創業,實現了年入百萬甚至千萬。
每天看到這樣的新聞,很少人能夠做到不為之心潮澎湃。于是,很多人開始讀起了成功學,并且開始了各種模仿,期待有一天,能夠獲得榜樣人物一樣的成功。但是,你是否知道成功永遠是小概率事件?別人成功的關鍵因素,比如平臺資源、起動資金、關鍵社交資源等,你是否同樣具備?
另外,究竟什么是成功?是否跟別人獲得一樣的社會地位,賺取同樣多的金錢,才叫成功?你對成功的定義是否只是簡單地復制?這些問題,如果沒有想清楚,同樣難以逾越成功學的這面墻。
第四面墻:受害者模式思維
每個人都希望擁有快樂、幸福。不快樂、不幸福的事情和情緒究竟是誰在把握呢?這些不快樂,源自于內心的一個模式:別人來掌控我們的生命,導致了自己現在的狀態,這就叫做受害者模式。比如,他們說話經常會這樣說:
“就是因為他,如果不是……我早就……”
“他都這樣做了,所以我就只好……”
正是因為進入了這樣一種模式,他們認為工作和生活中的痛苦是外界的原因,同時,他們認為改變外界的環境,就能改變自己的生活。比如,很多人頻繁地跳槽,但是仍然發現當下的工作環境、老板和同事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個人職業前途依舊難以獲得提發展。
第五面墻:社會系統思維
古典老師在書中,提到了每個人身上都有兩個系統:
社會系統負責滿足外界要求;
自我系統負責滿足內心需求。
這兩套系統,他們的作用是不同的。社會系統負責滿足外界要求,換回生活需要。自我系統負責滿足內心需求,它是個人心靈價值的轉換器,也就是幸福感的真正來源。
幸福感的流失,往往是過于關注社會系統的運作,以社會系統的運作標準來進行思考。比如,社會系統會告訴我們,做這件事情,我有沒有做得比其他人好?自己有沒有比其他人獲得更多回報?而從自我系統的運作規律,比如獲得愛情、友情、親情、自我認同等,則往往被我們忽略。
舉一個今天發生的小例子,今天一個朋友A只了一只新股,預計可以額外獲得多達上萬的收益。另外一個朋友B,今天騎共享單車,獲得了幾元的現金紅包收益。朋友B最近一直堅持騎共享單車,主要目地是為了進行身體鍛煉,然后偶爾也可以獲得平臺贈送的紅包。但是今天大家在群里討論的時候,朋友B認為自己在賺白菜錢,很辛苦,認為朋友A隨隨便便就賺得自己上百倍的收益,此刻,朋友B平時獲得小額現金獎勵的幸福愉悅感大大降低。其實這就是因為他啟動了社會系統思維模式的原因,他將自己的關注點轉移到了金錢上的絕對回報,而忽略了自己堅持騎車帶來的身體健康的自我狀態。
二、建立正確的心智模式
分析完以上的思維之墻,解決之道是建立正確的心智模式。
1、什么是心智模式
《第五項修煉》彼得·圣吉對心智模式下了一個定義:“心智模式是深植于我們心靈之中,關于我們自己、別人、組織以及世界每個層面的形象、假設和故事。就好像一塊玻璃微妙地扭曲了我們的視野一樣,心智模式也決定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
2、心智模式的三種來源
心智模式來源于三個方面:
1、自然世界:對外界的直接體驗。
2、概念模式:我們從別人那里獲得經驗、想法等。
3、推論和歸納:依靠推理形成的結論。
3、心智模式的核心觀點
(1)心智模式是一套大腦內部程序.
(2)心態來源于心智模式。
(3)每一個心智模式都有自己的局限。
(4)心智模式無所謂對錯,只有是否有效之分。
4、如何建立正確的心智模式
混沌——察覺——覺醒——超越四個步驟,是心智模式升級的必經之路。這一方法,古典老師在書中未深入闡述,其實我覺得這是本書的核心之一。這四個步驟,是相互關聯、不斷循環迭代的。我們不可能一次性找到適合自己的正確的心智模式。
三、實踐干貨
本書除了分析了大家容易遇到的思維之墻,并提供了建立心智模式這一關鍵解決辦法之外,也在書中夾雜著提供了個體成長的行動原則,我提煉了三個最主要的觀點:
1、找到熱衷的終生事業。古典老師認為,在我們進入一個未知領域的時候,給自己一個不做選擇、觀察的空間和底線,在這之前,不要做選擇的決定,一旦過了底線,就大膽地開始選擇。這是最好的選擇模式。比如在選擇我們終生事業的時候,在初入職場時,可以給自己一段時間的嘗試,并做好相關的職業調查、個人技能培訓提升等,當自己興趣、能力、當下的工作機會契合度最高時,要毫不猶豫地選擇它。
2、立即嘗試,不要等待。這個方法相信可以用來指導我們的知識焦慮癥。很多人買了很多學習課程,但是往往也是只是買了,買了一個心安的狀態。但是自己的課程的持續打開率往往很低,因此花了金錢,卻沒有獲得應有的收獲。記住,立即嘗試,不要等待。上帝不需要你成功,他只需要你立即嘗試。
3、找到正確的價值觀。因為貴,所以好嗎?我們要學會價格與價值的權衡。生命三腳架包括自我、家庭與團體、職業,少了任何一個,我們的生命都是難以完整的。諸如類似的價值觀,需要每一個人找到自己的標準和模式。
試著建立正確的心智模式,它將幫你拆掉成長路上的思維之墻。
近期熱文:
1、【成長之路】—讀古典《躍遷》|普通人實現躍遷的勢道術法則
2、【成長之路】—是時候提升你的成長效率了|讀《人生效率手冊》有感
3、【時間管理】—這一點,馬云也說錯了|成功人士時間管理方法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