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為什么,不管我走到哪里去,我碰到的人大都還不錯。
有次我忍住不對一個朋友說:你有沒有發現生活中基本上都是好人?
他說:好像不是這樣吧。然后還給我舉了一些他遇到的不好的事情。
我就感到很奇怪了,難道是我運氣很好嘛?想起騎行西藏的時候就是一路遇到各種陌生人的幫助......
我還觀察到了一個情況:那些熱情的人更容易碰見熱情的人,那些充滿愛心的人總會碰到很多同樣有愛心的人,那些愛笑的人,也會遇到同樣愛笑的人,那些整天抱怨的人總會遇到同樣整天抱怨的人.....................
我驚呆了!
為什么會這樣?
有句話好像可以解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但是,這好像并不能說明什么??!
答案在什么地方呢?
直到我看見了這樣的一個概念:這個世界是有生命的。
這是什么意思呢?
假如這個世界是有生命的,那么就像我們對待別人一樣,別人敬我一分,我敬他人三丈。那反過來,如果我們對待這個世界是粗暴的,是不可理喻的,是以怨報怨的,那么我們得到的也不可能是什么好結果吧?
于是這樣的一句話看起來很應景:什么樣的人,生活在什么樣的世界里。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理解這個世界,我們就不難看出自己的世界往往就是自己的鏡像。那些仇富的人大抵上也不可能成為富人,那些總是斤斤計較的人大抵上也只會碰見一些不太愉快的事情,那些善待他人的人,大抵上也會受到這個世界的善待,那些樂觀自信的人,這個世界也會還他幸運。
那么,回過頭來看看人們常說的一些道理大抵上說的意思也就是要好好對待這個世界吧?
這個有生命的世界,還有一個很特有的功能:這世界總會證明你是對的,即使你在事實上錯得離譜的情況下。
疑鄰盜斧從某種角度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便觀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臉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一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后,他(丟斧子的人)在翻動他的谷堆時發現了斧子,第二天又見到鄰居家的兒子,就覺得他言行舉止沒有一處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所以又有一句話說: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并不是事實,雖然世界會告訴我們是對的,但事實情況可能并不是那樣。
于是,從這種角度看,我們的生活還真的是自己選擇的呢。對待這個世界的態度如何會導致這個世界對我們的態度如何。而那態度,不就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嗎?
寒山問曰:“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該如何處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事實上,大多數人做不到像拾得那樣的境界,因為我們還沒有意識到能夠選擇自己的態度。如果我們知道了自己是在選擇對待這個有生命世界的態度,那么我們或許能夠做到以德報怨。
從這里望去,態度決定一切。好像還真的一點不俗呢。。。。
——重讀《其實這個世界是有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