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這本書,是很久之前,購過一本。單位也發過一本,打開來讀,覺得難啃,就沒再看。
之后,在聽趙冰老師講課中,提到“效能”這個詞并進行了簡單的解析,不是說效率高讀書快,而是要有“效能”的閱讀,不僅讀的有速度,還要注重產出,體現在對自己的價值和使用上。
7.24聽過洋蔥快速閱讀,返程后看圈里有個小伙伴踐行了“拆書”,選的就是這本,把它拆開肢解成了幾部分,使書化難為易。確實,7個習慣,可以拆解成7塊,每次讀一塊,更專注高效。
今早出門,就有想實踐一下這本,就帶在身邊來讀。至于拆不拆,還在想,確有實際需要,可以考慮踐行。
今天讀到第三章 習慣一:積極主動——個人愿景的原則。刷新了或者說更新了自己的一部分思維認知。
書中關于積極主動的闡釋是這樣的:“積極主動,不僅指行事的態度,還意味著人一定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個人的行為取決于自身的抉擇,而不是在外的環境,人類應該有營造有利的外在環境的積極性和責任感。責任感,即就是選擇回應的能力。在遇到外界刺激時,積極主動的人,不會把自己的行為和情緒歸咎于外界環境或他人,不應把個人想象或思維產生的意愿強加于別人,而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審視自己的遭遇(刺激),在遭遇(刺激)與對遭遇的回應之間,自己有選擇回應方式的自由或能力——這種選擇的能力,一定要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是積極主動,是使事情向好發展的。
“積極主動的人,心中自有一片天地,無論天氣是陰雨綿綿還是晴空萬里,都不會對他們產生影響,只有自己的價值觀才是關鍵因素。”除非你愿意,否則沒人能傷害你。在對刺激做出回應前,你是足夠有能力,做出積極主動的選擇,讓事情變的更好。就看自己的意愿和選擇了。與環境無關,與他人無關。全在自己的內心。你做出選擇的能力。自己可以選擇痛苦的接受,也完全可以選擇不痛苦。全在于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刺激或事件本身,亦或者引起刺激的他人。
梭羅說,“最令人鼓舞的事實,莫過于人類確實能主動努力以提升生命價值。”
“人性的本質是主動而非被動的,人類不僅能針對特定環境選擇回應方式,更能主動創造有利的環境。”想要什么,就自己主動去創造條件。自己是有責任創造條件,做出積極主動的選擇的。有數據顯示,從被動消極到主動積極,效率的提高可以在20%-50%,更別說智力、意識、敏感度更好一籌的人了。
積極主動的語言和思考方式有:試試看有沒有其他可能性。我可以選擇不同的作風。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可以想出有效的表達方式。我能選擇恰當的回應。我選擇…我更愿意…我打算…把更多的改變和愿意,投放在自己這里,積極主動做出對自己負責并且有意義的思考,采取讓事情變更好的行動。求自己。向內求。
讀到“關注圈與影響圈”這點,才頓時感覺自己讀的書確實太少了,看問題太膚淺,很多道理書中早已剖析透徹,為何沒有早早的讀到?一些境界高深的人,往往都讀過很多書,把書中的精髓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看樣子,以后還是要大量廣泛閱讀書籍,求高人指路。
積極主動的人專注于“影響圈”,專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同時散發出積極的能量,甚至影響周邊人。但最重要的是,專注做自己可以做的事。而不是受制于外界環境或他人影響,將焦點放在關注圈。往往消極被動的人,才全神貫注于“關注圈”,操別人的閑心,一味地把自己當做受害者,而忘記了自己可以做的事情還可以有很多。聚焦影響圈,著眼于自己的思維定式,轉變自己的思維方式,不必擔憂外界或他人,只要先從自己做起,努力改變自己,做出積極主動且對自己負責的選擇,就可以化阻力為動力,進而改變現狀。
積極的做法應該是“由內而外”地改變,即先改變個人行為,讓自己變得更充實,更具創造力,然后再去施加影響,改變環境。時刻想著“我可以”,而不是“如果”,從自身做起。
把過去的錯誤丟在腦后:每當錯誤出現,及時將相關記憶清除出腦海,輕裝上陣,不讓這個錯誤影響到后面的決策和比賽。對待錯誤,馬上承認,吸取教訓,加以改正,避免殃及未來,重獲力量!對于別人的缺點,不要一味指責。別人是否履行指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態度。
其他章的閱讀心得:
第一章 由內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思維定式(我們觀察自己和周圍世界的方式),往往按照自己想的方式看問題,是自己構建出的一份地圖。但卻沒有想過,去的地方和手里拿的地圖是否一致?!根本問題不在于你的行為和態度,而在于那張錯誤的地圖。需要做的是,思維轉換,即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的頓悟感。行為和態度對生活的改變甚小,而如果想生活變化發生實質性改變,那就必須關注自己的思維定式,進行思維的轉換。梭羅說,“一棵邪惡的大樹,砍它的枝葉千斧,不如砍它根基一斧。”
“如果你想擁有美滿的婚姻,那就做一個能產生助力而非阻力的人,不要一味強求對方。如果你希望孩子更聽話,那先做個言行一致充滿愛心且懂得體諒的父母。如果你希望工作上享有更多自由和自主,那先做個更負責盡職的員工。如果你希望才華不被埋沒,那就先修養自己的基本品德。”
“由外而內”的思維定式會把責任歸咎于他人或環境,耗費精力和時間,也無濟于事。改變觀念,轉換成“由內向外”,提升思維境界,向內找,從自身可控可改變可作為的角度,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二章 七個習慣概論
通過雞下金蛋的寓言故事,闡述了真正的效能應包括兩個要素,一是“產出”,即金蛋;二是“產能”——生產的資產或能力,即下金蛋的鵝。效能在于平衡,唯有在金蛋與鵝的健康和幸福之間取得平衡,才能實現真正的效能。即,產出和產能的平衡。放任四海皆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