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博客風行的年代,我寫過不少關于碼字的一些心得,因為長久以來的習慣,對于判定文章優劣,我一直秉著“自古文學皆情學”的原則,如果沒有真情實感,文章寧可不寫,如果寫了也是空洞無物,沒有感情的文字自然也就沒有什么生命力。
我不止一次見識過東拼西湊的文章,除了華麗的詞藻,就是空洞的故事,這樣的文字,很難支撐起來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充其量文章骨架也算不上。故事,可以不是自己的,但一定要有原型,就算是道聽途說的事情,就算再平實的文字表達出來,也會讓人引人入勝,身臨其境,如果行文如流水,加上真情實感,受眾一定會喜歡,文章注定會成為爆款。
做文章就跟演員演戲是一樣的,演戲不是干巴巴地背臺詞,一定是形神兼備賦予角色靈魂才能讓角色活起來,而不是毫無章法的表演,否則服道化再怎么走心,都會被一個不稱職的演員毀得體無完膚。
為什么一些老戲骨的戲好看、耐看,因為它值得推敲和一遍遍細品,因為演員有感情,賦予了角色靈魂,而不得靠藥水、靠摳圖、靠特效去糊弄觀眾,因為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所有的不敬業、不專業都會被鏡頭放大。我們寫作碼字也是一樣,如果不走心,也就會詞不達意、言不由衷,更別說推敲細品,肚子里稍微有點墨水你的文章就被肢解得滿目瘡痍、千瘡百孔了,沒有感情的文章,就是清湯寡水的,自然也就沒有生命力。
當然,不可否認,如今是快消品時代,很多文化載體或者標簽也被帶偏了,那些視頻傳播的速度雖快,但是就跟沒有營養的口水歌一樣,大多沒有文化,缺乏感情,自然就像一陣風,來的快去的也快,不痛不癢的怎么能夠深植人心,更別說久唱不衰了。
我們什么時候都不要低估文字的力量,上下五千年,我泱泱大國,文字就是文明的符號,文字文章的一脈傳承,造就了華夏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這豐厚的文化底蘊不知道羨煞多少外國人。從《山海經》到《黃帝內經》,從《史記》到《四書五經》,從《四庫全書》到四大名著,厚重的文字華章熠熠生輝,文化本質博大精深,所以,作為有責任有擔當的中國人,文化不能到我們這一代被弱化,弄得支離破碎。
雖然視頻美圖有流量,但論生命力還是文章,再過千年百年,那些火爆的視頻估計早已經灰飛煙滅了,而犀利雋永的文章卻如一座座豐碑,會在歷史的長河中屹立不倒。“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在這浮躁的當下,如果不想擠圖文、中視的獨木橋,那就按部就班地耕耘自己的文章,行走在字里行間,一樣可以解鎖流量密碼,一樣能打造自己的精神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