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從朋友那借來《遇見未知的自己》和《活出全新的自己》。第一次接觸靈修和張德芬,這兩本書都以主人公成長故事的形式,從外界高人的指點中獲得人生迷途的解救。
《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書中貫徹的觀點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卑凑諘M度,我分出十個觸動點來做一筆記思考。
一、我是誰?
我不是我的身體,不是我的工作,不是我的榮譽,不是我的……排除不是,就是是。書中用“以上皆非”的方法來得出我們最終追求的是愛、喜悅、和平。這個世界的實相就是能量的自然流動,任何能量都有振動頻率。
比如,給一杯水聽音樂,讀文字,傳送磁波,看圖片,它都會因好壞不同的意念傳達在冷凍結晶后顯示莫大的變化。聽起來神奇,但這就是日本的江本勝博士實際做出的實驗結果。
我很認同我們的終極追求是愛、喜悅、和平,并且相信喜悅和快樂的不同。
二、吸引力法則
吸引力法則認為,一個房間放滿不同頻率的音叉,振動其中之一,那么振動頻率相同的音叉也會被引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磁場,你是什么樣的人,會發(fā)出什么樣的氣息,能量磁場會感應到你的需求,進而將這些同類型的東西都送到你面前。你若痛苦,便更痛苦;你若快樂,便更快樂。想知道自己的振頻,只需要看周圍吸引來的人、事、物就知道啦。
美國中學做過一個小實驗,兩名教學成果相當?shù)睦蠋煼謩e教“放牛班”和“資優(yōu)班”,但告訴他們的卻是相反的班級情況。結果一個學期下來,普通班比資優(yōu)班學生成績反而更好了。這說明了觀察者影響被觀察者,我們的話語和意念力量比我們想的要大的多。
所以啟發(fā)就是,我們要建立自己的振頻和磁場,將自己變成想成為的那種人!
三、人生模式
人生模式的公式是性格傾向、外在環(huán)境、各種教育、生活事件、前世業(yè)力(如果相信)的集體乘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潛在模式,只有找到才能破除。有一個單詞synchronicity,同時性,意指有意義的巧合,即兩件看起來毫不相干的獨立事件,卻又相關意義在里面。注意你生活中發(fā)生的一些同時性事件,可以看到一些潛意識的軌跡,找出各種事件對你人生的某種意義。
夢是潛意識通往意識的橋梁,將睡未睡和將醒未醒之時是最接近潛意識的時刻,可以利用這些時候來觀察自己的思想,與自己對話、聯(lián)結,有助于找出潛意識的軌跡和意義,加速破除人生模式。
我發(fā)現(xiàn)有時候我們自己會把自己弄丟,忘記了來時的路,忘記初心。通過作者這種方式,呼吸、思考和聯(lián)結身體,通過獨處和健康方式找到喜悅和和平,進而可讓夢想、愛、溫暖的光芒照進。
四、聯(lián)結
與身體聯(lián)結。身體是所有狀態(tài)的信號塔,也是真我的依傍。與身體對話,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健康的飲食、運動,回歸最本源的東西。找回與身體的聯(lián)結,生命的蓬勃和活力才會慢慢回來,真我的和平和喜悅才會真正來臨。
任何能讓你專心活在當下的運動都可以幫你重新與身體聯(lián)結,比如跑步、快走、愈加、氣功、太極、游泳等。運動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它時的心態(tài)和狀況。途徑是做這些時,用覺知去感受自己的身體部位變化和呼吸,用意念和他們放松地溝通。而具有競爭性的運動(羽毛球、乒乓球等)則是小我對小我的運動,不能讓你跟自己好好在一起,不具備與身體聯(lián)結的功效。
身體是尋找真我的必經(jīng)之路,所以必須好好呵護身體。怎么吃比吃什么更重要,怎么吃包括了以下幾點:
1、食物比例:黃金比例是40%谷類、40%果蔬、20%蛋白質(zhì)食物。
2、吃飯時間:早上吃多,晚飯吃早吃少。兩餐之間間隔不過4小時,這樣不會耗老本兒。正餐之間可以適當補充點心。
3、食物分量:輕食、少食多餐。每餐食物不要多余一只手掌能抓滿的分量的五倍,七八分飽就應適可而止。
4、烹飪方法:生食蔬菜好處多,但要分季節(jié)適度;生食肉類現(xiàn)代社會問題多,不建議。少油的烹飪方法——水煮、蒸最營養(yǎng)最好。
5、吃的方法:細嚼慢咽助消化,食物和飲料不宜過燙過冷。我們的身體必須消耗極大能量,才能將體內(nèi)冰飲料暖至正常體溫(36.5°C),整體免疫力會因此下降。所以建議冰飲料解凍半小時再喝或改喝常溫白開水。
獲得一些飲食和運動的小技巧,知道了什么是有用的運動。難怪村上春樹會跑步跑出一本書,因為那是獨處和聯(lián)結的運動吧!
五、虛假認同
小我(ego)是在現(xiàn)實沖擊下我們產(chǎn)生的幻覺,使我們誤以為我們與這個世界分離了。為了尋找自我感,我們發(fā)展出小我,在這個世界抓取東西證明自己存在。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一些天生的無名的恐懼,最后成為存在性焦慮,如同生活的背景音樂一般循環(huán)播放。而這種身體的障礙像黑暗一樣無法去除,只能用覺知之光照亮它們。
小我不等于身體本身,不等于真我,而真正的我是不會被流言、成敗、工作、生活、表現(xiàn)等所影響的。別人的眼光只會影響小我,而不會影響真我。所以,無名只要接受小我的縮減和打擊,放下小我的執(zhí)著心,看清楚小我的虛假認同即可。
“世界上只有三種事,你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的事?!薄盀槲覀兊挠H朋擔心,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加害行為?!边@讓我想到兩句話,“關你屁事”、“關我屁事”。的確,世界上很多事都可以用這兩句話解決。
六、勝肽
勝肽(peptide),是一種氨基酸,現(xiàn)狀很多化妝品也強調(diào)是勝肽產(chǎn)品,可以從細胞最根本處改善皮膚。
情緒是一種力量,不斷重復做的事情會建立長期固定的聯(lián)系,并變成一種情緒模式。因為觀察者的影響和能量的振頻,我們創(chuàng)造了我們自己的世界。書中有句含有宗教意味的話,“凡抗拒的都會持續(xù)”。遇到覺得抵觸的、不可控的東西,問問自己可不可以歡迎呢?不可以的話,可不可以允許它存在呢?你會看到,不論是否允許,它都存在了。
學會和負面情緒共處,可以嘗試每天念一遍“我看見我在尋求……的痛苦感受,我全心的接納這種感受,并放下對它的需要”。
我試了一下,心中充滿安慰。
七、臣服
事實最大,事實是已經(jīng)發(fā)生的無法改變的,只能臣服,不能抵抗。否則就像撞墻一樣徒勞無功,碰的頭破血流。人生有很多包著丑陋包裝的美好禮物,必須勇敢的接受和打開包裝,才能收到里面的美好禮物。而受苦有兩種,一種是無知無覺的,一種是有覺知的,只有后者能讓人成長。
遇到人生不如意的八九事時,運用書中理論去有覺知的面對,而不是盲目逃避。事實發(fā)生了只能面對,越早越有效的解決這個面對,我們才能拿到成長的果實,看到丑陋包裝后面的美好禮物。
八、定靜與觀照
切斷與思想的認同。我們自身的思想有百分之八十是錯誤的,但很少人會意識到我們自己的思想會騙我們。因為我們的思想總是在過去和未來,但我們的身體和呼吸卻永遠在當下。定靜,注意力集中于當下,觀照自己的身體和思想,看看對于事件(A)產(chǎn)生的觀念(B)是什么,這直接決定了我們的情緒(C)。換句話說,讓我們受苦的是我們的想法,不是事件本身。書中認為,靜坐冥想是通往真我的不二法門。
所以,在這個點上我們需要時常提醒自己活在當下,不要糾結于過去,也不要總是暢想未來。多定下來思考和體會自身狀態(tài),看看想法是不是偏激和偏見了。成年人實在太容易自以為是,有時候思想真的會騙我們,需警惕!
九、投射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nèi)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反映你的內(nèi)在。我們自己的態(tài)度有時候會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我們認為別人如何,很可能我們自己就是這樣的。正如蘇軾和佛印打坐的故事,佛印說蘇軾像佛,蘇軾欺負佛印說他像牛糞。蘇小妹說心中有什么,眼中就看到什么。
一念之轉中,有這樣幾句話:
1.我討厭某人,某人有很多缺點。
2.我不討厭某人,某人不是有很多缺點。
3.某人討厭我,我有很多缺點。
換做其他事情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第一次讀時非常震撼,瞬間覺得自己的抱怨只是障眼法,而事實上原因在己。
十、心想事成
心想事成不是沒有可能,而是要破除自己人生模式后,設定具體并且真心想要的目標,并努力言行一致,散發(fā)已經(jīng)事成的振頻,再加上感恩,那么全宇宙都會幫你實現(xiàn)。
聽起來十分之虛,我所理解的是將心態(tài)擺正,設定務實的目標并付諸努力,那么十有八九是要成功的。這簡單的幾點說起來容易,其實做起來并不容易。
讀書后抽離出的東西具有一定的個人色彩,這些點對我來說是新觀點和觸動性的啟發(fā)。雖然不敢說對作者和其著作都十分了解了,卻仍舊不太喜歡成功學和虛無的靈修學。張德芬女士自己本人在追求幸福安寧的途中又一次離婚,表明就算是她本人也無法十分通透的實踐其理論。
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書新增的三章里面,隱約感到作者由積極轉為消極。我不認同她對親密關系分為兩類,業(yè)力關系和療愈關系都是靈魂伴侶、都是修行的看法,也不喜歡她推翻之前對于和平、愛、喜悅的最終追求,將一切歸于有些宗教神秘色彩的“無”。
因人而異,作為一個無神論者,我想虛無一定程度上只是有錢人的專利,此書對于普通人的價值也許是在于得到一些排解苦惱、擺正心態(tài)方面的方法和啟示吧。
附:資源——書中推薦的相關課程和書籍有:
《水知道答案》,南海出版社出版,2009年1月。
《圣境預言書》,臺灣遠流出版社出版,也有同名電影,講述人類能量爭奪過程。大陸地區(qū)叫《塞萊斯廷預言》,中國城市出版社出版,2010年8月。
《超越死亡:恩寵與勇氣》,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2011年4月。作者肯恩·威爾伯是個人心理學天才、意識研究領域的愛因斯坦,著作較多,如《萬法簡史》比較難讀,而《超越死亡:恩寵與勇氣》還比較容易讀。
《榮格自傳》,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2009年9月。對卡爾·榮格意識和潛意識等學說有介紹。
《我們懂個X》(What Bleep Do We Know),德芬導讀。是一部從量子力學角度,探討心靈世界和物質(zhì)世界交互作用的電影。http://www.innerspace.com.cn/d/lxdy_1
《夢的解析》,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20111年9月,弗洛伊德。
《當下的力量》,中信出版社出版,2009年1月。第六章敘述了留一部分注意力在自己身上的內(nèi)容。
《新世界:靈性與覺醒》,南方出版社出版,2008年6月。第五章敘述了痛苦之身(pain body)的相關內(nèi)容。
《寬恕就是愛》,印刷工業(yè)出版社出版,2011年7月。涉及教育。
《修煉當下的力量》,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年4月。書中對有關臣服的概念有精彩描述。
《一念之轉:四句話改變你的人生》,華文出版社出版,2009年9月。
《活出全新的自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2012年6月。涉及投射,以及“如何走出被拋棄、無價值感的信念”。
《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2012年6月。涉及心想事成,以及“如何走出被拋棄、無價值感的信念”。
《重遇未知的自己:愛上生命中的不完美》,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2011年12月。涉及“如何接受自己的陰暗面和不完美”。
“走出觀念、還原本來”課程,臺灣洪南州老師傳授了19年的免費公益課程,致力于幫助迷途的人找到出口,體會到“回家”的感覺。臺灣地區(qū)資訊:http://333tttt.blogspot.tw.nyud.net:8090/;大陸地區(qū)資訊:http://blog.sina.com.cn/u/290382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