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會問我中國人的消費行為關你什么事
前不久,在豆丁網上看到了一篇題目叫《當下中國人的消費觀念及消費行為》
的研究性論文。內容大概是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消費行為和消費觀念上的變化和缺陷。讓我頗有感觸的是其中的中國人消費觀念中存在的問題,文章中列了那么幾項:消費行為中存在浪費現象嚴重、消費依舊不環保、奢侈享樂傾向嚴重等等。
看完之后我就想再添加幾項大部分中國人消費行為和觀念中的一些不足或者可以說是有待提高的地方。例如,中國人對市場上銷售中的商品并不太了解,因而不知道很多商品符不符合生活剛需;中國人往往對正在火爆進行促銷的商品情有獨鐘,即便是心里很清楚現在的活動價格是跟原價差不太多(因為,奸商一貫的作法是活動前提高價格再玩促銷,呵呵噠);中國人對老外的品牌特別相信,嚴重到什么程度呢? 信任程度往往是比自己都更相信國外品牌;中國人對質量不太在乎,尤其是價格足夠讓人流口水的時候;(我不知道西方人怎么樣)比起消費前的價格優惠,中國人特稀罕消費后得到的小贈品。
作為大學畢業后就開始從事銷售工作的sales manager,我見過的荒唐消費行為比比皆是,看得讓人真心捉急。因此我就打算寫下這篇文章,來告訴咱老百姓,事情沒你想的那么簡單或者消費的時候你的智商往往等于零,千萬不能放棄治療啊。
不了解商品信息
在中國,咱消費者很少去研究市場上自己所需要的商品的來龍去脈,比如說一瓶飲料用的塑料瓶是不是用的環保材料、是不是對人體無害等。一般在商品外包裝上都會寫上密密麻麻很多信息,例如生產日期等(大家都知道的),生產企業、注冊商標、生產地、產品標準號、生產許可證編號等(大家可能都不在乎的),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而據我所知,很少會有人關注或者了解和明白商品外包裝上的這些重要信息。甚至,對我們自己準備要購買的商品都不懷疑作為國外品牌,是不是在國內小小生產線組裝出來的、跟國產商品質量不分上下(當然,在這里我不是在貶低國產商品或者怎么滴)。
寫到這,我想起了我曾經剛進入畢業后第一個工作單位的時候,遇到的一次印象很深刻的事情。為了訓練新員工,當時公司安排我在某大型商場當導購,負責銷售的是國內某大型家電品牌(也就是我工作單位)的產品。經過一上午的堅守崗哨,我終于迎來了我的第一位顧客,他指著最新出的一款電視問我你們這些國產電視質量行不行、這個牌子電視中哪個型號比較好一點、比起三星、索尼等外國品牌哪里好之類的。我就開始啰里啰嗦介紹了一頓這是最新款智能系列、雖然是國產但質量杠杠的之類的,結果那位顧客聽完之后就拋了經典的一句“我再看看”就走去看其他品牌了。正讓我郁悶的時候又來了一位中年男子,看起來是個中產階級,正巧他也問我那個新款智能電視咋樣,多少錢之類的,我又開始像前面那樣有理有據的介紹了一番,結果這位顧客了潑了一句:這臺看起來不錯,就是國產沒好貨。這時我大概明白他的心理了,我就告訴他這一款雖然是國產產品,但是我們公司出口歐洲的,而且最新款智能系列。他考慮了一會后,讓我去開單了。
等他走了之后,我就在腦袋里回放著剛剛的情形,貌似明白了個道理:原來咱中國人買東西都比較稀罕洋氣的玩意兒。其實我們那一款電視雖然是出口歐洲的系列,但跟在國內市場上銷售的同型號產品一模一樣,一個生產線,同樣的耗材,可以說是一模一樣的。結果加了一句出口歐洲的產品,對顧客產生的印象大不一樣。那時那是我最原始的想法,而后來在工作中也一步步證實了我想法是對的。
咱中國人就是不太了解,或者沒有習慣去學習自己所需商品相關信息,專業一點的說法是沒有那種通過學習獲取產品信息,從而提高消費能力的一種消費觀念和能力。
日常消費中的實用技巧
1、大額消費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可避免會遇到大額消費的情況,例如買房,裝修房子,購置家具家電等。但不是誰都知道如何消費才能更經濟,更理智(當然土豪隨意)。憑自己的經驗,我下面例出幾個在生活中有關大額消費的實用技巧或常識:
(1)盡量避開大型節假日促銷活動。有讀者可能會有疑問:“大型節假日不是各種促銷,各種打折降價,不更好嘛?”理論上是,但因為大型節假日促銷活動時人流量太多,促銷活動五花八門誘惑也很多,廠家跟商場導購都設置各種消費陷阱,實際上大額消費的人并不一定能買到理想的好貨且很有可能當天的支出遠遠超出自己的消費計劃,有些特殊情況例外。因此在大額消費的時候盡量避開大型節假日促銷活動。非要在大型節假日促銷活動時大額消費時,盡量找些熟人或認識的導購來幫你享受真正的優惠并且保證能買到心意的商品。
(2)盡量到有大型市場的城市消費。
小縣城,鄉村的消費者需要大額消費的時候盡量選擇有大型連鎖商城或大型購物中心、批發市場等城市去集中采購。因為小縣城,偏僻鄉村,市場價格相對封閉,信息不對稱,價格不透明而競爭薄弱,導致商家隨意控制商品價格,因此在小縣城、鄉村等地方就地采購的話所付出的金額遠遠比大城市高得多。更何況,地方越小,商場中商品品類越少。
現在得益于互聯網行業得蓬勃發展,物流業也日益完善,因此去大城市大額消費的成本也大大降低。比如,想要購置大型家電時,去大城市的家電批發市場、國美連鎖、蘇寧連鎖等大商場消費,所花費遠遠比就地購買低得多。當然,購買房子在小城市價格比較低。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去往大城市大額消費的時候最好有當地人陪伴,而且得提前做好相關價格信息的了解。
(3)大家電,大家具等大額消費不宜網購。
近期互聯網購物成為主流,炒的沸沸揚揚。但殊不知,在網購低價的背后是對成本和質量的考量。眾所周知,曾經權威媒體也報道過,互聯網銷售的商品大多是為了打價格戰,將商品的成本壓得很低,導致產品質量下降,做工粗糙。因此,從長考慮,不宜在網上大額消費。
(4)大額消費就是要講價還價。
大額消費就得集中采購,且因采購量較大,因此講價還價 可以說是必須的。別因臉面上過不去或開不了口,就按照明商家碼標價來采購。若消費者心里有數,那就最好選好一個商家往死里還價,最終會達到一個平衡點;若心里沒譜而且沒有提前做好了解,那就只能多逛逛同類商家的同類商品作為對比,所謂貨比三家嘛,想必大部分人都知道這個簡單道理,就不必多說了。
2、日常消費
(1)平時多關注消費者相關實時消息。
大部分人忙于生活瑣碎的事或者忙著工作,很少去關注跟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消費市場實時消息。移動互聯網足夠發達的今天,相關信息的獲取更加便捷快速,獲取成本更低。社會上出現了很多自媒體,多媒體平臺,甚至更多的政府機關單位信息都在這些移動互聯網終端上公開發布出來,送達到消費者手上,例如中國消費者協會建立的315微信公眾平臺,315微博等很多政府權威媒體平臺都免費為消費者服務。因此只要我們有心,就沒有獲取不到的信息。消費者就得平時多了解跟自己相關的消費市場信息,多積累,才能夠提高自己的消費水平,在足夠的購買力的基礎上實現更加理智消費。
(2)勿盲目跟風、被零碎信息所誤導
隨著互聯網行業以及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消費信息和廣告等市場信息出現零碎花,廣范圍,快速等特征,加大了政府的管控難度,因此不免出現了比較“任性”的廣告詞、夸張的消費心得、誘惑消費者的商家促銷信息等,誘惑消費者盲目消費或者跟風攀比。下面舉個眼前比較流行的兒童食品市場的例子說明以上問題:
2015年12月8日,在新疆315消費者協會的微信公眾平臺發布了一條題目為《只要跟它沾邊就賣得貴,你花了多少冤枉錢》的消息,內容大概是:為了不讓自家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都舍得掏錢。于是市面上各類打著嬰幼兒、兒童標簽的食品應運而生:嬰兒食用油、嬰幼兒面條、兒童醬油、兒童牛奶等,凡是打出嬰幼兒、兒童牌的食品總比同類食品賣得更貴,兒童食品市場亂象橫生。例如花樣百出賣高價;兒童食品不乏添加劑;微量元素添加泛濫;造概念為營銷炒作。
315消費者協會研究得出其中原因為標準缺失監管示范。該平臺給出了些建議:1、盡量選擇天然成分的嬰幼兒、兒童食品;2、選擇嬰幼兒、兒童食品關注適齡性;3、正確挑選嬰幼兒、兒童強化食品;4、學會看食品外包裝信息
(3)講價有技巧,不懂白吃虧
眾所周知,賣的永遠比買的精(這句話可能冒犯銷售行業的精英們,但這是民間老話喲)。更是很多人都知道消費時導購永遠報高價格,再往下打折。因此講價是必須的,更是需要技巧的。
一般很多商場都有一些銷售價格策略和管理機制。例如國美電器和蘇寧電器,一般降價都是層層推進的。首先是導購可以給你優惠,若你不滿意可以讓導購找品類主管再降價。國美、蘇寧一般都有叫“藍卡”“紅卡”什么的優惠額度。若對主管給的優惠不滿的話消費者可以升級一層找門店督導,督導一般都有相當大的優惠權限,只要你足夠有口才,都能享受出乎意料的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