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市客家山歌傳承人余慶明素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胡賽標
? ? ?中秋節前的一天下午。陽光透過窗欞,輕輕飄落在那間多媒體教室里。
? ? ?龍巖市永定僑育中學八年級(1)班,飄蕩出一陣陣優美婉轉的客家山歌《月光光》:“八月呀十五呀,月光光,阿姆哎同崖唉拜呀拜月光。阿姆問一聲,故鄉就在哪方啊,月光呀月光光……請你講崖知呀,哪里嘿崖個故鄉?……故鄉就在唐山啊,月光呀月光光……” 稚嫩的歌聲,如一支柔美的小夜曲,委婉跌宕,聲情并茂,迤邐飄忽,讓學生們的心都融化了,沉浸于美妙的音樂意境里:皎潔的月色之下,南洋小樓的天井里,擺著一張八仙桌,燭火搖曳,月餅圓圓……母子二人,面朝唐山,祭月拜月,母問子答,濃濃的鄉愁啊,就在月光光里得到慰藉;故鄉的根脈啊,就在山歌的吟唱中埋在心里,植入記憶……
? ? ? ? 這是龍巖市客家山歌傳承人余慶明老師傳承山歌、推廣山歌的一個片斷。
? ? ? ?這節客家山歌教唱課,他仍然一絲不茍。他在黑板上書寫著“胡、花、牛、咬、方、香”等字,比較講解普通話與客家話聲母、韻母的不同發音方法,以便學生們能唱出地道的客家山歌韻味,因為客家山歌是用客家話來演唱的。示范演唱,一遍遍教唱,學生們在笑聲中漸漸能夠獨立演唱《月光光》了,但如何更準確地理解與把握《月光光》的情感基調,他講述了客家人下南洋的歷史,示范了隨意加上重音的失誤演唱。
? ? ?“老師,什么是唐山啊?”一位學生舉手問道,目光中閃爍著疑惑。 余老師解釋說: 海外華人華僑自稱“唐人”,聚居地謂“唐人街”,把故國稱做“唐山”。為什么自稱“唐人”,不稱漢人或秦人呢?這是有歷史淵源的。唐代,我國造船業和航海技術發達,中國人積極從事海上貿易和各種文化活動,那時有很多外國商人來到長安做生意和進行文化交流,有日本人、波斯人、馬來人、印尼人。于是,亞洲南部海域,就成了東西交通的要道,當時唐朝與室利佛逝帝國關系甚密,這個國家統轄范圍是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 ? ? ? ? ?
? ? ? 公元890年,室利佛逝更名為“三佛齊”,并把首都從巨港遷到占碑。這期間,正值國內黃巢大起義,沿海居民為躲避戰亂,紛紛乘船南渡,大部分到三佛齊來定居。因此,移居海外的人就自稱“唐人”,稱祖國為“唐山”,這個稱呼代代相傳,包括后來的歐美華僑華人也都自稱唐人,聚居地為唐人街。唐人名稱還有另一含義,由于唐朝曾經是歷史上的強大國家,當時在海外享有很高威望,頗受外國人的敬重,因此中國人也以自稱“唐人”為榮……
? 他示范演唱了《月光光》后,又演唱了竹板歌《八月十五看月光》:“八月十五啊,巨哇看月光;巨哇看見鯉魚跟水上啊……”“這兩首客家山歌,大家覺得有什么不同嗎?”余老師凝視著全班同學。沒有人舉手。“大家跟我唱一遍哈。”余老師說。《八月十五看月光》的山歌聲,在教室飄起,曲曲彎彎,悠長婉轉,笑聲時斷時續,宛如客家山路逶迤回環……
? ? ? ? 接著,他詳細分析了這二首客家山歌的不同唱法:原創新山歌,融入了一些現代音樂元素;原生態山歌保留了許多顫音、滑音、倚音,還有語氣詞,更貼近客家生活氣息,比如……在對比演唱中,學生們體悟出客家山歌的豐富多彩與調式變化。
? ? “客家山歌,不僅是客家文化的活化石,也是鄉愁的名片,”余老師說,“學好客家山歌,可以知道自己的根脈,也可以紓解當代人濃濃的鄉愁。”初中生未必能深刻地理解根文化的概念,但學唱客家山歌無疑在孩子們的心田里播灑了客家文化的種子……
? ? ? ?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為了更好地演唱山歌、教唱山歌,2000年7月,余老師拜“閩西山歌王”李天生為師。在李天生老師的口傳心授下,演唱技藝發生了質的飛躍。“李老師演唱客家山歌,很講究曲調的婉轉悠揚,特別是他善于不斷創新與變化。”余老師沉吟道,“同樣一首山歌,今天唱是這個聲調,明天可能就變成另一種唱法了。這正是他的奧妙之處。”余老師猶記得李老師教唱的情景:先請他演唱《八月十五看月光》,然后指出他演唱的不足之處。“我有些地方唱得太平直了,達不到李老師婉轉悠揚的效果。”余老師回憶道。客家山歌也很注重藝術細節,有的詞語發音拿捏到位,會產生獨特的藝術效果。客家各地的山歌音調略有差異,演唱出來的風味迥然不同,永定山歌風格婉約,動人心魄……
? ? ? ? 余老師對客家山歌產生濃厚興趣,還與李天生老人講述的故事深深打動他有關:2002年11月,李天生應邀赴美國參加“中國當代音樂與西方音樂的互相影響”音樂節,演唱客家山歌。那晚,威斯里安大學音樂廳人如潮涌,許多美國朋友、華僑華人驅車三四小時從紐約趕來,美國電視臺在錄像……“阿哥出門往南洋,一路行程路頭長,阿哥到了南洋后,書信趕快寫回鄉,免得老妹掛心腸……”,李天生婉轉深情、蒼涼渾厚的歌聲,讓不少觀眾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一位華僑在后臺找到李天生,激動地說:“當年我下南洋就是這樣的,謝謝您!”說完,他噙著淚花,想起往事,喉頭哽咽,再也說不出話來。
? ? “我的竹板不知被傳到哪里去啦?”李天生焦急道。“不用擔心,美國人不會隨便拿別人東西的,等下會送回來的。”朋友撫慰他說。果然,竹板被人送回后臺來了,原來這簡單的幾片竹板,竟然能敲打出這么美妙的音符,美國觀眾覺得太不可思議了!太神奇了!他們將竹板傳來傳去,都想親眼瞧瞧這竹板有什么“機關”沒有。李天生如客家山路千回百轉的歌聲,穿越歷史時空飄來,在音樂廳上空久久回蕩,激起美國觀眾的心靈共鳴,掌聲嘩嘩響起……在說話平平直直、不會拐彎的美國觀眾看來,跌宕起伏、婉轉悠揚的客家山歌,無疑就是天界仙樂,美妙撩人,具有神奇的藝術魅力……這個故事,讓余老師心湖泛起陣陣漣漪。 余老師想:連外國觀眾都這么喜歡客家山歌,將它當作“東方神奇”,自己更有責任傳承好這一傳統藝術,讓它發揚光大,走向世界。
他從客家山歌藝術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讓演唱技藝日臻成熟:2008年與2010年,他參加龍巖市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二次榮獲“龍巖市十佳青年歌手”稱號,被特聘為龍巖電視臺簽約歌手、龍巖市希望工程愛心宣傳大使。2009年,他參加大型原生態歌舞集《土樓神韻》劇組,先后到北京國家大劇院、上海、杭州、深圳、臺灣等地巡演。2010年3月,參加永定縣人民政府主辦的首屆“永臺婦女客家山歌大賽”,獲得二等獎。8月,參加“龍巖市首屆客家歌曲創作演唱”比賽,進入20首原創歌曲決賽。2011年11月,參加“新加坡第八屆客家歌謠觀摩會”演出。2012年2月,應福建省文化廳的邀請,在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參加“非遺”鬧元宵匯演。本次會演,站在街旁的一位上杭老鄉,噙著淚花,激動地對他說:“很久沒聽到家鄉的山歌了。”樸實無華的一句話,讓余老師被深深地觸動:不會錯,客家山歌解鄉愁啊。
? ? ? 2013年5月,他參加“海峽客家婦女山歌大賽”榮獲二等獎。2014年10月,2014“兩岸四地”客家歌曲(東莞)邀請賽中,他表演的山歌演唱《八月十五看月光》,榮獲金獎。2015年他榮獲福建省首屆“丹桂獎”電視曲藝大賽業余組節目獎二等獎。2016年4月,他又在第三屆廣西?柳州三月三“魚峰歌圩”全國山歌邀請賽中榮獲“最佳表演獎”……
? ? ? 近日,余慶明老師打聽到下洋有位耄耋女山歌手謝可珍,唱法很有原鄉的特點,他又去給她錄音,探討、研究下洋山歌的特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