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papi醬都轉知識付費社區了!這些年,你為知識買過單嗎?為此交過多少智商稅?今天,我先來自爆一段黑歷史吧。
付費知識之所以越來越火,主要是因為大家對咨訊日益感覺缺乏,希望能有新的突破和進步,而且碎片時間也越來越多了。
我就是個對知識永遠感覺不足的人,以前是買書書書書書,自從各種大咖開始推出付費課程后,能用碎片時間來學習對我來說簡直太棒了,所以13年就開始入坑。
這幾年下來,我前后花了5千塊左右吧,發現真正有用的卻只有1/3左右。
1、自以為肯定絕對會很認真,
比如學英語和健身....
首先,花1千多買了兩年的開言英語課程(其實不貴),結果并不是老師偷懶,不但請了新的老外主播,VIP會員課程一直更新,還增加了每周線上寫作課。
但我就是沒法堅持,除了每天推出的20分鐘英語脫口秀會聽一下(這是非會員也能免費聽的),VIP會員課程極少打開,當然英文水平也是保持原狀。
碎片時間能帶來的也是碎片,千萬別高估自己。
2、所謂跨界學習,
也許你不需要腳踏那么多條船......
以前,喜歡在優酷上看邏輯思維的視頻,因為它每集都有一個主題,由羅胖(和團隊)對某一本書或一類書的解讀,他把自己定位成“說書人”,我也總是聽得津津有味,覺得信息量很大很有趣。
于是也跟著他的推薦買了好幾套書,其中一套是經濟學,一套是6本精選的科學史,還有幾本商學院的管理書、談判書。
有些界過去沒跨過,現在也跨不過去。這些本來就不是我的興趣,書本買來根本就看不下去,翻兩頁就堆在書架上落灰了。只有《人類簡史》《未來簡史》是真的喜歡,并且一看再看。
對于自己不擅長的領域,聽別人講確實有趣多了,經過人肉消化的知識不但易懂,而且多了主觀的引導,但缺點是這些東西不一定是你真的需要的,下錯單的幾率還挺大。
跟早期淘寶的感覺差不多,以為很符合自己氣質的衣服,或者感覺自己一定會很愛的手工皮具,結果成了慘不忍睹的賣家秀。
寫到這里,突然很想念東京的各種有趣的書店和琳瑯滿目的印刷品了,那種體驗才真的好。
3、快速練就一門技巧或承諾
速效的課程......效果請打三折!
《三個秘訣教你學會演講》
《如何靠知識管理獲得爆發式成長》
《十年打磨,幫你職場彎道超車的寫作》.....
遇見這類標題要特別小心,全部是套路呀。對抱有僥幸心理的我們容易一打一個中。
舉個栗子,得到app上的付費課程,有一課是《通向財富自由之路》,其實主要是告訴你如何踐行,如何培養時間管理習慣,以及《窮查理寶典》里的一些哲理,跟理財、財富自由沒啥直接關系。
幸好我沒有買這個課程。并不是我聰明,而是因為之前就“上過當”,加入過同一個作者建立的《新生大學》社區。
這實質上就一個平臺,因為交了錢,你可能會逼自己在上面寫文章、踐行時間管理;因為交了錢,你可能會花大量的時間在上面,結識志同道合的人,就是所謂的人脈圈子...
但過了一段時間,交了錢的感覺會慢慢淡忘,因為跟生活交集不大,無法產生高粘度。
不對胃的習慣,你交錢也不會培養得了。
對胃口的習慣,不交錢你也會堅持下去。
當然,很多成功人士有大量粉絲,愿意進行“愛的供養”。
4、體驗型的課程,
只有這一類比較值得!
買了這么多,當然有我認為不錯的課程。
最喜歡得到app上的《雪楓音樂會》,劉雪楓老師花了一生時間來研究和熱愛古典音樂,跟他入門真是很安心,似乎認識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紳士,每天跟著他很自然地了解古典音樂史,認識久聞大名卻從未深入了解過的作曲家,聆聽分辨力增加了不少,還知道亨德爾是貝多芬的偶像等不少冷知識。
曬一下我的古典樂迷證。??
還有,為了開公號買過一個《零基礎學透公眾號》課程,花了99元讓我得到了不少有用的概念,并且了解到公眾號的運營和一些小竅門,畢竟也是血肉經驗,算是物有所值。
特別喜歡這句毒雞湯:“你為什么愛喝雞湯,因為肉被人吃掉了”。
聽課就等于知識由別人嚼過一遍再吐出來的骨頭,都是淺度學習,而且還可能會變味。
深度學習始終不能假借于人,書本才是肉呀,多讀讀原著,少喝湯才是正經事。
雖然臺燈下的孤身讀書,已經退出了大多數人的生活。但公號里有用的信息還是很多的,而且都是免費。科技新聞看虎嗅,深度新聞看三聯周刊,經濟看第一財經......
最后,總結一下經驗,只有符合這三條1、自己真正感興趣2、和每天工作生活有關3、有一位值得跟隨的好老師,才是真正值得付費的好知識。
愿在付費的道路上,你遇見的好事比我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