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時代,在各類知識付費平臺的發展大潮之下,各類知識付費產品層出不窮,仿佛我們工作、生活、學習的一切問題,都可以通過知識付費產品來得到解決。于是,很多人發揮了在傳統電商平臺的買買買的剁手習慣,看到了《十招教你如何從月入5000到月入三萬》專欄教程,急于升職加薪的你,看看價格也不高,才9.9元,于是果斷下單買;又過了幾天,你又看到《普通人快速崛起的八堂修煉課》,想到自己畢業工作三年了,還是普通的工薪一族,于是心想,這門課是不是可以傳授修煉提升的獨門秘籍,從此走上開掛之路?經過短暫的考慮,決定花費99元,買!……此類案例,舉不勝舉。
曾經,我也像很多人一樣,買過不少付費課程,但是后來我發現買了那么多付費產品和課程,依然過不好當下,沒法解決真正的問題。這一切,都需要站到一個更高的視野去思考,知識付費的個體,應當如何做更好的自己,如何學會做一個精明的人。
最近,看到了方軍老師的《付費》得到很多人的推薦,其中《運營之光》作者、三節課聯合創始人黃有璨在9月份的一篇文章中,重點推薦了兩本書,一本是古典的《躍遷》,另一本是就是方軍的《付費》。帶著本文前面的分析和思考,以及互聯網運營大咖的重點推薦,我也買來了《付費》一書,并花了三天中的空閑時間,完成了該書的閱讀,讀完后形成了對知識付費產業鏈的全面性的預覽。同時,也推薦給想在知識付費時代,提升自我的每一個人、以及想在知識付費平臺領域創業的人都讀一讀。
這本書不但深入解構了互聯網知識經濟的主體和知識經濟的底層邏輯,也從知識個體的角度提供了知識付費時代的生存之道。方軍老師的書,既有宏觀全面的系統性視野,也有針對微觀個體的方法論的指導。該書緊跟時代變化的最新趨勢,從而基于最新的勢來進行思考。同時該書也梳理了大量的知識領域的知名學者的經典性觀點,讓這本書具有深厚學術性理論基礎的道。最后,方軍老師也提供了具體策略性的法和術內容,指引知識個體、知識平臺如何發展和提升。
一、勢:互聯網知識經濟的發展現狀與趨勢
方軍老師將2017年定義為中國互聯網知識經濟的元年。在2016年至2017年這兩年時間,中國各類付費知識產品和平臺發展迅猛。在知識產品爆發的背后,是無數知識個體的焦慮現狀和渴望躍遷的需求。
知識付費領域是中國少有的創新領域,很多平臺和模式,都是第一次在中國得到快速發展。比如微信公眾號、知乎LIVE、得到、喜馬拉雅FM等。
在知識平臺的發展之下,知識平臺的核心內容,包括媒體、內容和教育的界限逐漸融合。同時,出現了各個領域的知識極客、知識匠人。他們是知識付費生態的內容提供者。同時各類知識消費者也似乎一夜之間得到爆發,他們忙著學習,忙著求知,忙著付費知識,同時一部分人也得到提升和躍遷。
互聯網知識經濟是由技術驅動進步的,硬件層面包括智能手機的性能提升、寬帶網絡以及4G網絡的普及,軟件層面包括微信等社交平臺的全面普及、以及其他第三方服務平臺的完善,比如類似知識微店、移動支付的便捷等。
二、道:互聯網知識經濟的理論基礎、知識商業畫布
要理解互聯網知識經濟之下的生存之道,必須掌握相應的核心概念和模型。方軍為我們總結了三個核心概念,以及知識商業畫布。這些是我們理解知識付費本質的基礎,有助于我們形成知識付費的底層思維邏輯。
核心概念1:知識
知識付費的核心對象是知識。因此我們必須掌握什么叫做知識。哈耶克對知識有一個經典的分類,他認為知識分為科學知識與場景知識。科學知識即具有通用原則的知識,場景知識是有關特定時間和場景的知識。正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面臨的場景是不斷變化的,因此,很多人都有知識焦慮的癥狀。理解場景知識概念,是面向個人提供知識產品與服務的認知基礎。
核心概念2:知識產品形態
知識產品形態,是指知識的組織與交付方式,在前面的勢的分析部分,我們知道很多產品形態都是第一時間在中國得到創新式發展。
1、內容直售:通過一次性付費或者會員費的方式,用戶直接獲得內容的使用和學習權利。
付費年度訂閱專欄,是內容直售的一種創新方式。用戶付費后,可以獲得一年內持續更新的內容服務。年度訂閱專欄存在著“健身房效應”,即內容打開率逐漸降低,以及下一次續費的可能性也大幅降低。
2、教育付費產品:教育付費產品包括講座和課程兩大類。講座主題相對精煉,課程則可以提供體系化的內容。方軍老師在書中總結了五個新型的教育付費產品:線下大課、一對一線下面談、在線講座、線上訓練營與軟件輔助課程。
3、社群化學習產品:線上社群可以模擬傳統的班級、線下沙龍、工作坊,利用社群的力量完成集體性的學習。比如與讀書相關的社群有拆書幫等。
核心概念3:知識產品矩陣
知識產品矩陣既是一個產品設計性工具,也是產品驗證性工具。知識產品矩陣由兩個主要維度組成:第一個維度是產品的交付方式,它決定用戶是一次性獲得知識內容,還是多次持續性獲得知識內容。第二維度是產品的收入模式,它決定產品的目標是獲取用戶,形成流量平臺,還是直接獲得收入,形成商業化產品。
知識商業畫布
知識商業畫布,是我們理解整個知識經濟各參與主體、相關平臺的角色分工與運作關系的重要工具,它包括七個部分:
1、平臺/產品:確定分析主體是知識平臺還是知識產品公司。
2、知識生產者:知識極客是知識的生產者和內容來源。知識生產者包括五類人群:知識原創者、知識傳播者、知識產品經理、知識經紀人、知識價值領袖。
3、知識消費者:知識的消費者,消費內容和支付費用的群體。
4、資源方:平臺或者產品的資源方。
5、商業化產品:獲取收入的產品。
6、生產型社群:由內容生產者組成的社群。
7、消費型社群:由內容消費者組成的社群。
?三、術:知識付費時代,知識消費者如何做一個精明的人?知識平臺如何創造知識?
在前面勢、道兩大內容的基礎上,方軍也給出了知識消費者的生存之道,以及知識平臺如何更高效地創造知識。
1、知識消費者:構建知識體系對抗碎片化,做一個精明的人
要成為一個精明的知識消費者,要努力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要認知自己現有的知識基礎。要認識到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識領域,未來還需要補充學習哪些新的知識領域,從而提高學習的針對性。
第二,要努力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在接觸一個新的知識領域時,我們應當首先掌握這個領域的總體框架和體系。建立知識體系,可以閱讀領域的經典書籍、找領域大咖等方式。有了知識框架后,才能更有效地理解和應用領域的各種新知識。
第三,通過輸出帶動輸入性學習,通過使用提升學習效果。關于第三個輸出和分享,補充一個花式輸出的概念。當下是輸出性學習的好時代字有微信公眾號、簡書、微博、知乎和豆瓣等;語音有喜馬拉雅、荔枝FM等。除了這些線上平臺外,還有好多線下的演講、朗誦和讀書分享社群。作為一個全方位發展的學習者,一定要努力嘗試花式輸出,全方位鍛煉自己的能力,讓輸出這種可視的成就感持續激發學習的熱情。
2、知識平臺如何創造知識:半成品、壓力環境、方法論、協作眾包。
作為知識商業畫布的核心,知識平臺和知識產品提供方,可以多實踐來自成功的知識平臺的產品方法論。
第一,用半成品的思維打造知識產品。優秀的產品本質上都是完美的半成品,它會邀請用戶一起去完成,只有用戶參與完,這個產品才算最終完成。比如一部iPhone手機,用戶買回家后,還必須下載用戶自己喜歡的各種APP后,這個產品才算最終完成。
第二,創造有意義的壓力環境。傳統的商學院,都會努力讓學員在入學、結業時,通過完成有一定難度的任務,以激勵學員進行驅動式的學習。互聯網知識產品也可以將這一原則應用到產品設計之中。
第三,引導用戶學習方法論思維,而不是直接獲取結果。學習高手們的案例,需要我們去學習他們的方法論、思維模式,而不是具體的行動建議。我們需要根據自己的目標和現狀,制定出自己的計劃。
第四,應用協作和眾包的知識創造思維。大規模的協作可以創造高質量的知識內容,并且降低成本。舉一個例子,湯帥是 一個PPT制作專家,他開設了一個付費的飯團,之前在飯團平臺發起了一個集體收集PPT素材和模板的集體任務。首先他將PPT素材的收集范圍進行類別的劃分,比如包括PPT封面、PPT目錄、PPT圖表、PPT邏輯圖等等,然后將任務細分給相應的分組成員,然后通過持續性的群員的協作,最終完成了一個分類全面、案例豐富的可用PPT素材案例大禮包,這個禮包通過群體協作和眾包的方式,以低成本的運作,最終整個的組員都獲得了這個知識產品。
附:書單
方軍《付費》一書,也參考了大量的經典學者的論述和著作,這些知識源也是很好的學習資料,它們涉及知識、知識經濟、知識管理、商業、管理等領域。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繼續學習,深挖知識付費的理論源泉!認真讀這些源頭的書籍,相信會有別樣的收獲。
奧托?夏莫《U型理論:感知正在生成的未來》
《知識社會史》
泰勒·考恩《商業文化禮贊》
T.S. 艾略特《巖石》
哈耶克《知識在社會中的利用》
德魯克《后資本主義社會》
野中郁次郎、竹內弘高《創造知識的公司》
馬克斯?博伊特《知識資產:在信息經濟中贏得競爭優勢》
堺屋太一《知識價值革命》
戴維?溫伯格《知識的邊界》
吳聲《超級IP:互聯網新物種方法論》
克萊?舍基《認知盈余》
克里斯托弗?沃格勒《作家之旅:源自神話的寫作要義》
理查德?佛羅里達《創意階層的崛起》
戴維?珀金斯《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
方軍《創意,未來的工作方式》
彼得?德魯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安迪?格魯夫《格魯夫給經理人的第一課》
吉姆?柯林斯《基業長青》、《從優秀到卓越》
史蒂文?約翰遜《壞事變好事:大眾文化讓我們變得更聰明》
簡?麥戈尼格爾《游戲改變世界:游戲化如何讓現實變得更美好》
納西姆?塔勒布《黑天鵝》
亞歷山大?奧斯特瓦德《商業模式新生代》
阿圖?葛文德《清單革命》
約瑟夫?坎貝爾《千面英雄》
喬納森?卡根、克雷格?沃格爾《創造突破性產品:從產品策略到項目定案的創新》
彼得?蒂爾《從0到1》
本?霍洛維茨《創業維艱》
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煉》
維克多?弗蘭克爾《活出生命的意義》
韋爾奇《商業的本質》
凱文?凱利《必然》
近期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