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見過衛(wèi)星發(fā)射的過程,它在剛剛升空到脫離地球引力這段時間,火焰四起,能量劇烈,可是一旦它飛出地球,進入自有軌道后,就看不到火焰了,因為它只需要很小的能量就可以在正確的軌道上行走。
就像早起這件事,剛被鬧鐘叫醒的那一刻,是需要極大的努力才能起來的,它很可能是一道分水嶺,要么起來,要么睡去。如果你有早起的習慣,你就會知道,困難就那一下子,挺過去,之后就會很快樂,很充實,甚至盼望著明天再來這么一次。這就說明,此時的你,已經(jīng)進入了早起后的正確軌道了。
如果早起只是一個"突發(fā)事件",形成不了習慣,那么它就很難堅持下去。而習慣的形成,不能依靠蠻力,它更不是一個指標,只要達到就可以。比如很多人提倡連續(xù)完成100天,就能養(yǎng)成一個習慣。我不這么認為。
有人說,刷牙就是因為天天刷,所以變成了習慣。我上大學的時候,就看到很多室友晚上從來不刷牙,只白天刷牙。為啥?因為懶啊!他們小時候肯定晚上刷牙的時間超過了100天,但為啥沒養(yǎng)成習慣呢?
史蒂芬?柯維曾給習慣下過一個定義:
習慣是:知識、技巧與意愿,三者的疊加。
知識:做什么?為什么做?
技巧:如何做?
意愿:想要做!
假如我想要早起,卻起不來,原因是,你被自己的大腦控制,而沒有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
如果你不具備"心理學"知識,可能你壓根都沒想過,你起不來,是因為你的大腦在控制你,而不是你在控制你的大腦(你一直誤以為是你在給大腦下命令)。
即使你知道了,你也可能不知道如何才能不被你的大腦控制,然后反過來,控制你的大腦,去做正確的事。
但僅僅知道如何控制你的大腦,也仍然是不夠的,你必須心甘情愿的這么做,才能養(yǎng)成習慣。
知識、技巧、意愿,這三者中,最重要不是意愿,不是技巧,而是知識。你只有具備了正確的知識,才有可能做正確的事。
再來說說早起這件事。
早起,絕不是一件想當然的事。如果你只是靠強烈的意愿,很可能你起不來,就算靠蠻力起來了,可能你堅持不下去,就算你堅持下去了,可能最后損害了健康,結(jié)果是——還不如不早起。
很諷刺吧。做一件事,最后的結(jié)果,竟然是還不如不做。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你沒有知識啊!
不具備相關(guān)知識,單靠蠻力去做一件事,無異于一個人拿著火把,穿越一個彈藥庫,可怕程度自己想吧。
為什么要有知識才能做正確的事,大家可以去我的公號,參考《沒有知識,就別讀雞湯了!》
想要早起需要哪些知識,大家可以參考《五點起床真的很難嗎?》
做任何事,都離不開”效能“。我們以"效能"為一個知識點,了解下,具備相關(guān)知識,為什么對開始做一件事,有那么重要。
提到"效能"我們往往會認為,產(chǎn)出越多,效能越高。
比如我5點起床,那么我就比別人一天多出了兩個小時,然后我利用這2小時,去工作學習,得到的結(jié)果,就是產(chǎn)出。
如果按照這個邏輯,那我2點起床,豈不是比別人多出了5個小時?產(chǎn)出不就更大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2點起床,你根本無法保證一天的睡眠質(zhì)量,那么你就是在透支你的身體。身體透支一天兩天,可能看不出來,但是長期透支,就會到來嚴重的后果。
文革期間的周恩來,每天據(jù)說只睡3個小時,他為國家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但是很快就得了癌癥。每每想起,常使英雄淚滿襟啊!
所以早起的效能應該包括兩個要素:
1、產(chǎn)出:早起多出來的時間和精力
2、產(chǎn)能:利用這段時間做事的人
如果你一味的認為,投入越多的時間,就能做越多的事,最終會活活累死;
反之,如果你只知道保養(yǎng)身體,卻不去做更多的事,就算你能多活個幾年,卻不知道,生命早已都被浪費了。其實,你根本沒活過,不過是晚幾年被埋葬而已。
產(chǎn)出與產(chǎn)能達到平衡,效能才會長久。這個就是知識。
所以,做事情光靠”一腔熱血“是不夠的,還需要你具備相關(guān)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