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力管理》讀書筆記知識要點
1,管理精力,而非時間,是保持高效的關鍵。
2,什么是精力管理的方法呢?本書從結構上分三部分對上述問題進行了論述:第一部分講述了精力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第二部分是精力管理具體操作方法,第三部分為進行精力管理的具體步驟。
3,精力管理的原則和操作方法。在遵循精力金字塔、鐘擺式運動、突破舒適區和習慣成自然四個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對如何使用和補充身體的、情感的、思想的和精神的四種能量提供了具體可實操的方法和步驟。
4,精力的含義,精力就是做事情的能力,包括身體的、情感的、思想的和精神的四種精力源。精力是每個人做事投入度的基礎,分為精疲力盡、全情投入、游刃有余等不同層次,主要影響因素為運動、飲食、睡眠等生理基礎和情緒壓力狀況。
全情投入是能夠促進最優表現的精力狀態。全情投入,會讓我們以快樂的心態充分享受生活的每一個時刻。
5, 精力管理的意義,為了健康,我們需要有意識地重建我們的作息規則。給每天設置階段性的“停歇點”,養成休息時間相對穩定的習慣。到點就停止接收信息和處理相關事務,把我們的注意力從“完成任務”轉移到“充電放松”。建立這樣儀式化的生活習慣,從工作任務中抽離出來,能讓我們再次充滿熱情地投入到工作中。
6,精力金字塔:精力管理四要素
我們的精力主要來源于四個方面:身體的、情感的、思想的和精神的能量。這四個精力源缺一不可、相輔相成,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為了保持最佳狀態,我們必須管理好這四種精力,離開其中任何一種,我們都無法全面調動自己的天賦和技能。
7,鐘擺式運動,周期性補充精力。要想精力充沛,就要學會有規律地消耗和補充精力——既要努力工作,也要放肆玩耍。理想的人生是既能在工作時全情投入,也懂得適當地忙里偷閑,享受生活。
8,突破精力舒適區,提高承受力,如果只是給肌肉施加一般的壓力,力量根本得不到增強。要提高承受力,就必須強迫自己突破舒適區,然后在恢復的過程中成長,我們要像運動員一樣系統地訓練自己。
9,養成習慣模式,做出真正改變
知道不如做到,做到不如習慣,習慣不如有效。精力管理的理論和原理學完后,還需開展實踐活動,并逐步建立適合自己的精力管理模式,再將其固化下來形成程序化的習慣模式——這才是全情投入和保持高效能的關鍵。
10,精力管理三步驟,目標——現實——行動。
確定目標。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很少有時間停下來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因此,在確定目標階段,關鍵的任務就是找出對你來說最重要的價值觀,并描繪出個人工作和生活的愿景。一旦找準了符合個人內在價值觀和外在追求的目標,它就會給我們提供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并像指南針一樣指引我們在人生的各個岔路口清晰地做出選擇。
面對現實。面對現實要從收集事實和數據開始。進行一次全面的體能測試,從現在開始記錄自己的飲食、睡眠和運動數據,全面了解自己在身體、情感、思想和精神能量方面的儲備和表現,發現無法全情投入的障礙在哪里。
采取行動。通過對個人發展計劃的規劃和實踐,完成從現有精力管理模式到理想精力管理模式的轉變。
11,情感能量,想要最佳的表現需要保持積極、愉快的情感狀態:快樂、挑戰、冒險和機遇。為積極情感提供動力的關鍵“情感肌肉”是:自信、自制、有效處理人際關系和理解他人。同時,重點從自我關系、親密關系和日常人際關系等不同維度,探討了如何系統地優化自己的情感精力模式,從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情感能量,進而提高工作效能。
12,多多運動,可以提高認知能力。
運動可以為大腦輸送更多的血液和氧氣,且有助于大腦細胞的修復,防止進一步的勞損。研究發現,如果能每周慢跑2—3次,每次半小時以上,12周以后,參與者的記憶技能測試得分將明顯提高,完成測試的速度也加快了。而且,當他們停止慢跑后,這些進步幾乎立馬消失了。
13,有意識地進行思維訓練,可以防止智力下降。
每當學了新東西,大腦細胞就會建立新的聯系。所以,繼續開發大腦能防止我們因年齡增長而導致的智力下降。學習新的技能、學一門新課程或是每天背幾組單詞,都會讓我們的思想肌肉得到鍛煉,從而提高工作效能。
14,人生目標:探尋你的使命和意義
人生目標要符合三個要素:積極的、發自內心的和超越個人的。
當使命感從消極流向積極、從外部流向內部、從自己流向他人,它就成為了生活中最強大也最持久的精力源。
外在動機反映了我們因對某事物的不滿足而產生的欲望——金錢、權力、認同感、社會地位甚至愛情。內在動機則源于我們對事物本身的興趣,它的價值在于給我們帶來內心的滿足感。研究表明基于內在動機而生活的人,會表現得更自信、熱情,生活更幸福,也更有恒心和創造力。
15,為了確保持久的變革,我們需要養成一系列積極的儀式習慣。
準確規劃:明確時間和具體行為
要成功建立有效的精力管理儀式習慣,最核心的一步是在30天或60天的養成周期內對時間和行為進行準確規劃。如果確定了具體的時間、地點和行為,我們就不必在行動前想太多。這種儀式感正是很多人能夠養成良好習慣的秘訣,例如每天早上起來后都執行同一套流程:刷牙、洗臉,然后到書桌前打開臺燈,翻開書開始閱讀。這種提前規劃好的準確性能夠幫助我們頂著壓力完成任務,也有利于我們將習慣和價值觀聯系起來。
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一次完成一項重大改變,從量變到質變。
很多人在制訂目標時,往往會一下子設定好幾個,讀書、健身、早睡早起等,然后在頭幾天每樣都做,后面就完全放棄了。這是由于很多人制訂目標時一次性設定了太多想要完成的改變,遠遠超過了個人意愿和自律的能力范圍。
作者建議,改變要符合循序漸進的原則,最好由淺入深,一次只關注一項重大變化,每一步都設定一個可行的目標。
因此,如果你想要增加閱讀量,不要一開始就想每天閱讀一本書。先從每周3次,每次閱讀15分鐘開始,然后逐步增加閱讀時間和內容。在閱讀習慣養成后再開啟下一個習慣養成計劃。
雖說走出舒適區才能成長,過于困難卻會增加放棄的概率。因此,作者建議我們“串聯儀式習慣”,將大目標細分,不斷體驗階段性成功,會更有助于建立自信、增強耐性和尋求更具挑戰性的改變。
基本訓練:規劃方式和記錄進展
在養成新儀式習慣的過程中,我們平時還可以做些什么練習增加成功的概率呢?
作者給出了兩個建議:規劃方式和記錄進展。
規劃方式就是每天設定養成習慣的任務,重復預想,明確目標,設定自己相應的行為。這包括與價值觀溝通、提前預判可能出現的挑戰或困難及思考應對之法等,也就是給自己繪制一張行進路線圖。有了地圖,不再彷徨,也可提醒自己朝目標行進。
第二個關鍵是每天記錄進展,然后進行行為自查,找出實際和計劃的差距。每天晚上核查自己一天的表現是否完全遵守計劃。你可以在你的床頭放一張每日自查表,睡前在上面打鉤畫叉就可以了。每天自檢有助于把握目標的完成情況,及時做出調整。
19,如何將精力管理原理付諸實踐的訓練系統。改變有兩種方式:先做后想和先想后做。作者建議我們,如果想要對精力管理進行深刻、持久的改變,最好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先找出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和人生目標,再評估現狀、明確差距,最終正視現實,將改善計劃付諸行動。其中行動的關鍵是養成良好的精力管理儀式習慣。
知道的知識永遠是知識,只有在行動中被實踐、被驗證、被調整的知識才是智慧。愿你將知識化為智慧,攜智慧以至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