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那種智商和情商都弱爆了的人,小時候我還有個外號叫“憨妹”。所以一直以來我骨子里都特別自悲,總覺得自己沒有什么成就是腦子不好使,是天意。
《一萬小時天才理論》這本書,讓我覺得天意也可違,希望的曙光就在我的面前,我還是有機會成為一個人才的,當前缺的是1萬小時而已!!!
它告訴我任何技能只要你下定決心,巧練1萬小時,必定能掌握,所有的世界級專家都需要經歷1萬小時的刻苦練習。
這本書通過大量的人才溫床實地考察,以及科學實驗證實天才更多的是由后天決定的。圍繞著“精深(一萬小時法則如何運作)”、“激情(精深練習的動力何來)”、“伯樂(訓練出天才的優秀教師的特征)”三方面闡述“一萬小時天才理論”。
最有意思的是貫穿全書的才能之物——“髓鞘質”,簡單來說,就是你的某個技能越牛逼,在你的大腦相應位置形成的髓鞘質絕緣體就越厚,而這是你不斷精深練習所形成的神經回路累加。
不過形成這個神經回路也是要講究方式方法的。
所謂天才的正解是:精深練習×1萬小時。
精深練習即朝著既定目標掙扎前進,挑戰自己的能力極限,不斷犯錯,讓自己更聰明。
集中精力,關注一個目標。
關于這點,蓋瑞·麥克赫森專門作了一項測試,隨機挑選了157名兒童,就“這個新樂器,你覺得自己會彈多久?”根據孩子回答的期限,將測試者分成短期承諾、中期承諾、長期承諾三類,分析這些孩子的音樂成長歷程。
分析結果表明,進步不取決于任何可衡量的天賦或性格,而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念頭。
在初期,這些孩子就有“我是一位音樂家”的念頭,這個念頭就像一個雪球滾下山去。
通常,人們都會因為自己與一個成就非凡的群體有聯系而感到心潮澎湃,而且以后“我也要成為像他們那樣的人”。
而這就會給自己一個很隱秘的,強大的激勵信號,它就相當于一盞閃爍的燈,指引你前進,去做超級有意義的事情。
還有就是同樣的練習時間,給出長期承諾的那組孩子表現比給出短期承諾的孩子好4倍。
用“髓鞘質”來解釋就是髓鞘質不在乎你是誰,只在乎你做了什么,哪條神經回路開啟了,哪條回路就會包裹上髓鞘質絕緣體。
線路上多裹一點絕緣體,技能回路的帶寬和精確性就增加一點,表現出來的就是技能和反應速度上的微妙提升。
所以,明確目標并堅持練習可以使學習速度大大提高。
最好讓自己忙起來
原始信號啟動了激情,但并不提供質量保障。
要在一個領域有所建樹,需要不斷有指向目標的信號閃爍維持激情燃燒,需要深入認真以及熱情的勁頭。
當你開始練習的時候,你在掙扎,你在反抗,你需要集中精力,你需要投入時間,然后慢慢進步。
所以啟動激情后,要把激情的小火花培養成熊熊之火,讓自己進入精深練習區。而忙起來會讓自己充滿活力,提供更多的能量供應。
忙起來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好,忙得有系統,有計劃,有目標,才有效率。
忙起來就會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會積極參與,就會更加熱愛,就會想了解更多的信息和專業知識。
這與“業精于勤”同理,勤奮可以讓人直達學習的核心,掌握核心的技術,成為你想要成為的那樣的人。
而且有目的的忙也能使自己心情愉悅,遠離憂慮,否則你的時間不是浪費就是輕易被別人占用,你無法把握自己,那樣的話,你一定會毫無成就感,碌碌無為,你會變得越來越焦躁。
組塊化學習,掌握技巧
面對一項技能,我們總得知道如何下手吧,這就需要把知識拆分了,然后慢慢消化吸收。即先對知識整體吸收,然后拆分成組塊再放慢練習。
這是一個從整到零再到慢的過程。
整體吸收主要是花時間觀察或傾聽你想學的技能(比如一個動作),而且這項技能是以連貫的實體形式出現。這一過程基本上相當于在腦中把技能具象化。
然后就是將技能拆分成一個個組塊。
然后放慢節奏開始練習,放慢練習更多的是關注錯誤,每一次錯誤的糾正就是精確度的提高。
對于髓鞘質的生長而言,精確就是一切。
放慢練習不在于你能多快完成,而在于慢下來之后你能否做正確,所以,放慢練習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技能的形成和節奏。
重復練習是無可替代且千金難求的
在訓練技能方面,沒有什么比實地操練更有效,而比實地操練更有效的是在自己處于最佳狀態時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反復練習,即在精深練習區練習。
一旦離開精深練習區,可能還不如停止練習,所以練習的時間和頻率要健康合理,有張有弛才能游刃有余。
埃里克森觀察了眾多訓練之后,發現精深練習往往使人精疲力竭,他們不能一次堅持一個多小時或兩個小時。
埃里克森還發現多數世界級專家,包括鋼琴家、國際象棋選手、小說家以及運動員,無論他們追求何項技能,每天練習3至5小時。
所以,1萬小時——也即10年,每天3小時。
所以,當你狀態很差時,強迫自己練習不如放松休息一下,轉換狀態,等狀態恢復之后再開始。
在學習的過程中,你還需要不斷以“試錯”的方式重復練習,花大量時間糾正細小而且有針對性的具體問題,是這樣而不是那樣。
那些偉大的教練,他們制定的教學法則通常就是這樣:講解,示范,模仿,糾正,然后重復。這也即是髓鞘質法則。
最有效的練習的感覺是:注意力、連接、建立、完整的、警覺、關注、錯誤、重復、疲勞、邊緣、喚醒。
這是一個獨特的清單。它給人的感覺是成功了又差一點,又成功了,一種漸進和連接的感覺。
這是一種面對目標的緊迫感,離目標就差那么一點點的感覺。
精深練習不是簡單的掙扎,不是那種自然、輕松、日常、自動的舒適感覺,而是有目的的奮斗,選定目標、努力爭取、評估差距、回到初始步驟。
羅伯特說,“這就在于如何找到一個最佳位置,存在于現在能力與期望目標之間的最佳距離。一旦找到那個最佳位置,學習之旅就啟航了。”
神州優車的董事長陸正耀3個月跑步減掉20公斤,關于跑步他是這么說的:
“跑步跟創業、跟管理非常像。
第一個就是自己設定一個目標,然后去達成這個目標,不要跟別人比,這一直是我們內部的原則。
也就是說,我不管別人做得怎么樣,不管你別人跑10公里、8公里,今天說好跑6公里,跑完6公里就好了。
更多的是每次超越自己,按照自己的節奏去跑。
做企業也是一樣的,按照自己的節奏跑,這樣你的動作不會走形,然后你合理的配備體力,做生意就是合理地配備資源。
我達到我自己的目標,跟別人沒關系。
第二,跑步的過程肯定是一個漫長的、痛苦的過程。
我跑步的時候不戴耳機,戴耳機是在轉移注意力。
其實管理的過程、創業的過程有時候是挺糾結的,這個過程也是你要去管理的。
第三,專業化很重要,你要找專業教練,公司要管理更好必須要用專業化的人才。
我210斤的時候,誰都說你不能跑步,一跑你的膝蓋就完蛋了。
我跟教練跑,膝蓋啥事也沒有,因為跑步的正確方式不應該用膝蓋,用屁股、大腿肌肉啊。
專業化、耐力,自己設定目標,按自己的節奏去完成目標。
另外,不要把自己的目標設得太高。
明明只能跑5公里,要當行業領跑者,當先鋒,要去設定一個10公里,那我就死定了嘛。這時候你肯定資源配備不夠的,合理設定目標,然后充公地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
最后一點,一切都是靠爭取,一切都是。
別人為何那么有才,別人為何那么聰明,別人為何那么出眾,別人為何能得到一切,就是別人付出了,你沒有付出,你也沒有去爭取過。
為了達到目標,唯一的辦法就是改變他人看待自己的方式。
局外人看著似乎很極端,但這就是需要的措施,創造一個精深練習的良好環境,巧練1萬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