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為何會傳誦至今?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左傳·僖公三十年》

《燭之武退秦師》是《左傳》乃至中國文學史一篇優秀范文,也是高中語文的必修課程。當時學這篇課文的時候,唯一的映象就是光靠一張嘴皮子就能說退一個國家的進犯,燭之武確實很牛!

后來知道春秋那段歷史后,才真正了解燭之武那能言善辯的縝密邏輯思維背后閃耀著他那不卑不亢人性的光輝。

春秋各國分布圖

公元前630年,秦、晉借口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且與楚國親近,而合攻鄭國,在自己的國家(鄭國)面臨危難之際,燭之武前往敵國交涉,于強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辯,終于使秦國從鄭國退兵。

-1-

那么我們不禁要問:

晉文公為何要攻打鄭國?

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文公。

(1)晉文公重耳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當然,晉文公逃亡的這一路也是充滿辛酸,后來的寒食節起源也與他有關,這是后話,在此不贅言)

(2)公元前632年,晉國與楚國之間的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這一場戰爭意義深遠,是開"兵者詭道也"先河的一次作戰)。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芍^“墻頭草,兩邊倒”。

然并卵,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后發動了這次戰爭。

秦國為何答應晉國聯合圍攻鄭國?

秦國當時是秦穆公執政,也想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燭之武見秦伯,這個秦伯就是秦穆公),秦國想去撈油水。

-2-

在說秦伯之前,燭之武只是一個小小的養馬官(相當于《西游記》里的弼馬溫),有著懷才不遇的憤怨,所以在受用之際難免發一下牢騷:我年輕的時候尚不如人,現在就剩一把老骨頭,我還能干什么(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好在鄭文公能放下君主的架子,引咎自責加上一番分析,當臣子的燭之武自然沒有話說,毅然挺身而出。承擔起關系國生死存亡的重任,也體現燭之武的深明大義。

燭之武見秦伯

那么燭之武到底是如何說退秦師的呢?

策略1:滅鄭無益于秦

(1)滅鄭擴秦的困難性:越過別的國家(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這件事是困難的(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2)滅鄭的失策處:滅亡鄭國只會增加鄰邦晉國的土地,晉國的勢力雄厚了,秦國的勢力自然相對削弱了(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策略2:不滅鄭于秦有益

如果不攻打鄭國,而是讓鄭國作為秦國東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國使節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物資,這自然是好事。

策略1、2我們可以總結為:分析利弊。

燭之武深諳人性的弱點,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這樣會引起對方好感,分析了攻與不攻鄭,對秦的利弊。作為一國君主,秦穆公自然能掂量出利弊的分量。

策略3:離間計

(1)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系,舊事重提,觸及秦伯的恨處。

當年晉惠公(名夷吾,晉文公的弟弟)送重禮賄賂秦穆公,許諾如果得以回國,愿將晉國河西地區割讓給秦國,秦穆公于是派兵送夷吾回晉國。結果這哥們過河拆橋、背信棄義,沒有割地給秦國。后來晉國鬧饑荒,晉惠公向秦國請購糧食,秦穆公念及百姓無辜,于是派了大量的船只運載糧食,從秦國都城至晉國都城運糧的船絡繹不絕,史稱"泛舟之役"。一年后,秦國鬧饑荒,向晉國請購糧食,晉不給秦糧食,反而發兵去攻打秦國,秦穆公怒了!后來秦晉在韓原交戰,晉大敗,晉惠公被俘(之后又被放了)。

燭之武舊事重提指的就是這段歷史,晉國背信棄義,秦穆公回想起來自然痛恨。

(2)分析晉國貪得無厭,后必“闕秦”

燭之武通過舉例論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推理論證(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闡明了晉國的野心以及對秦國的威脅,使秦伯恍然大晤,轉變對鄭的態度,化敵為友,與鄭國訂立了盟約,成功解除鄭國危機。


子犯請求晉文公下令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的支持,我到不了今天這個地步。借助了別人的力量而又去損害他,是不仁義;失掉自己的盟國,是不明智;以混亂相攻代替聯合一致,是不勇武?!睍x軍也撤離了鄭國。

這段對話,也體現出一代霸主晉文公的政治遠見。

晉文公復國圖

回到我們的標題:《燭之武退秦師》為何會傳誦至今?

我認為原因是以下幾點:

1.《左傳》這部著作的魅力。《左傳》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它長于敘事,善于描寫戰爭和記述行人辭令。作者以其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認識和高度的文學修養,對許多大小歷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動的記述,形象鮮明,語言優美,成為歷代散文的典范(比如《曹劌論戰》)。

2.文章的故事性。

文章波瀾起伏,生動活潑。包含了佚之狐與鄭文公的對話、鄭文公與燭之武的對話、燭之武與秦穆公的對話、子犯與晉文公的對話。從對話中,我們很自然在腦海中勾勒出人物的畫面及形象。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僅8字便可想見戰爭如箭在弦上,一觸即發,也為下文燭之武臨危受命埋下伏筆。

“夜縋而出”,我們可以想象出鄭文公和百姓是怎樣焦急地等待消息,而秦穆公又會怎樣的場面和態度接待這位即將亡國的使臣。

全文說辭只有短短的125個字,卻道出五層意思,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層層深入,說服力強,可見作者的文字功力以及對故事結構的把握程度。

3.軍事意義。《燭之武退秦師》是非常著名的通過談判說服、消弭戰爭、爭取和平的成功范例。正所謂: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4.人格魅力。

這一點是最為重要的。在這次精彩的說退秦師中,燭之武的正義、不卑不亢、睿智的形象躍然文中。在國家危難之際,燭之武能夠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秦君,踐行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情懷。


這篇文章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是燭之武的談判技巧。在談判時,我們應該多關注對方的需求與意圖,將欲取之,必先予之。了解對方真正的痛點,這樣我們才能把握談判的節奏,贏得勝利。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