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 燭之武退秦師

文:鸞英

原文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個人分析、感悟:

這篇作為教材在語文課本中學習過,時日年久,今再讀起,依然覺得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以前更多的關注燭之武,現在發現文中的配角也個個充滿閃光點。

開篇“晉侯秦伯圍鄭”,弱小的鄭國哪經得起兩個虎狼之國的圍困,一個“圍”字,把鄭國的處境描寫了出來。在國家岌岌可危的時刻,鄭國大臣佚之狐給鄭國國君推薦了一個人——燭之武、提了一個意見——見秦君、用了一個詞——必。這樣一分解,佚之狐一眼抓住了戰事的關鍵,用一個“必”字,更見其魄力。

秦晉聯盟攻鄭,文章開篇說明原因:“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即晉國打鄭國是因為有仇,那與秦就無關了,但秦晉一起圍困鄭國的目的何在。天下攘攘皆為利來,所以秦肯定也是想借此獲點好處,若是沒有好處,秦國自然會撤兵。所以佚之狐沒有讓燭之武去見晉侯,而是見秦君,可見其謀略不輸燭之武。

鄭國國君采納了佚之狐的建議,可是人家燭之武并不愿意去,原因是年輕的時候也沒有得到重用,現在年老了、國家需要了才想起來,這事不干!國君只好賠禮道歉,又加一句“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有理有據,亦不失君王的風度。以前看書時,總會想文章為什么會加這么一段,現在懂得燭之武即使有主角的光環,但追根到底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臣子,加之懷才不遇多年,這時候出現這種推辭也是合乎常理的,但最終“許之”,更能體現他臨危受命的深明大義和偉大。

緊接著燭之武去見秦伯,因為“晉君函陵,秦軍氾南”,兩軍不在一起,所以能順利見到并且不被晉軍發現。燭之武一見秦伯,就說了四個意思:一是亡鄭于秦無益并且有害;二是把鄭作為東道主對秦有利;三是從秦晉歷史角度說晉國對秦國曾背信棄義,當下攻鄭之后必然攻秦。仔細斟酌燭之武的說辭,他是為救鄭而來,有求于人家秦伯,但在說的過程中卻處處顯現出是為秦國著想,不卑不亢,不失鄭國風度。在看到這句話“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時略有熟悉的感覺——赤裸裸的晉國威脅論,以離間秦晉的關系。為什么燭之武能夠說動秦伯,我想是因為“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燭之武緊緊抓住秦晉之間、秦鄭之間的利益關系,一步步進行分析深入。當時的晉國已經成為中原霸主,秦伯對此也有戒心,而燭之武的說法剛好戳到他的痛處。

最后的結果是“秦伯悅,與鄭人盟”,且“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秦伯與鄭人結盟還是比較好理解的,但是還派兵幫忙保護鄭國,這個就有點說不過去了,但是秦為何會做這個決定,我想可能還是燭之武攛掇的吧。

秦國撤兵就撤,晉國要攻打一個鄭國還是容易的,但是秦國派兵駐守就有點為難晉國的意思了,所以晉國的大臣子犯就發火了要求“攻之”。而作為一代霸主的晉文公在這里的一段說辭盡顯了氣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臨亂鎮定自如,不被情緒所干擾而亂作決定,他知道此時和秦翻臉沒好處,并且還披上了仁義道德的外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