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端午節了!端午節有很多習俗:吃粽子、賽龍舟、帶五股線、喝雄黃酒、縫香包………
在我的記憶里,印象最深刻的是縫香包。一進入陰歷五月,小姑娘們都會事先準備縫香包所需要的東西。
先去藥店買香料,藥店里面有一個高高的中藥柜,柜子上滿滿的都是抽屜,抽屜面上寫著三味中藥名,小時候想不明白,一個抽屜里三味藥,藥店的阿姨是怎么記得這三味藥的位置的?
只見阿姨拉開一個抽屜又一個抽屜,這里抓一把那里抓一把,一會兒就抓了一小堆。
抓好藥材就要開始研磨,阿姨把藥材放在一個黃黃的像小船一樣的器里,又拿出一個同樣顏色兩側帶把柄的輪子放在藥材上,隨后阿姨把器皿搬來凳子旁坐下,兩只腳放在輪子兩側的把柄上,兩條腿一伸一回,隨著輪子研磨草藥的滋滋聲和碰到器皿的叮當聲,濃濃的香味慢慢溢得滿屋都是。
最后阿姨把研成粉末的香料包在一個個小紙包里,我們幾個小姑娘一人一包,寶貝似的拿在手里,邊走邊聞。
回到家里,找小碎布、棉花、針、線,一切準備好就開始縫制了。
不記得什么時候學會的使用針線,幾個小人人像模像樣地坐在門前做女工,印象中大人從來不會插手這些事情。
雖然人小,但是縫出來的花樣竟也不少:雞心、簸箕、小辣椒、三角、柿子……
小辣椒、小柿子系在手脖上,三角、雞心、簸箕系在扣子上或者蚊帳上。
不會走的小娃娃也會戴香包,不過是巧手的老人縫制的項圈,紅紅的棉布裹著棉花和香料縫成長長的一條,掛的娃娃脖里垂到胸前,下面墜上三角、豆娘婆婆、搬腳娃娃。豆娘婆婆,是由布片做成的小人形,扳腳娃娃使用白布做的,里面塞滿棉花,像一個胖胖的小娃娃,一只小手搬著一條腿,可愛極了。小娃娃帶著這樣的項圈,就不怕蚊子叮了。
后來結婚后,才知道在老公家鄉端午的習俗更多:綁五股線,摸雄黃酒。端午節那天太陽沒出之前,大人就會把事先準備好的五股線給孩子綁到手脖腳脖和脖子上,一直要等到六月六才能解掉。
孩子醒來后,還要穿上手工做的黃色的小布鞋,在眉心、鼻子下、耳朵旁抹上酒泡的雄黃,以期消去孩子一年的災氣。
而現在一切都比以前便利多了,網上賣的香包成品半成品比比皆是,五股線也都配好了各種顏色,雖然很便利,但是總感覺少了很多兒時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