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4日,這注定是我一輩子要銘記的日子。
這一天,母親的心臟停止了跳動。
2018年4月,母親開始背部疼痛,2018年7月,在香港幸浸會醫院,母親被確診為乳腺癌晚期,雖然先后經過放療、化療、靶向治療,總共花費200多萬元,但是在與癌魔抗爭了17個月之后,母親最終沒有跨過62歲的門檻。
母親走時很安詳,她的臉部不再扭曲,她的眉頭不再緊鎖,她的手指不再緊緊抓著被子,她的喉嚨不再發出痛苦的呻吟。
她的雙手放在胸前,眼睛微閉,嘴唇輕合,好像睡著了,最重要的是,她終于再也感受不到疼痛了。
母親辛勞一輩子,含辛茹苦把我和姐姐培養成人、成才,還沒有來得及享福,卻罹患癌癥,而且一發現即晚期。
在生命的最后幾個月里,癌細胞已經擴散到她的脊柱、下肢骨頭以及內臟,疼痛無比,只有靠服嗎啡等重度止痛藥減輕痛苦。到最后,甚至連重度止痛藥也沒有了什么效果。
安葬完母親,我開始清理母親的遺物,睹物思人,潸然淚下,腦海里滿是母親生前的幕幕景象。
母親是個平凡的農村婦女,只讀過三冊書,勉強能寫自己的名字。她沒有給我們留下什么財產,但是給了我們一輩子受益的、最可寶貴的遺產。
No.1 籮筐
3只籮筐被母親整齊地摞在老家平房二樓的東北角,看到它們,我的腦海里又浮現出了母親用籮筐挑擔子的樣子。
母親身材瘦小,個子只有1.45米,但是母親挑擔子從來不遜于一個男勞動力。
由于父親的左腿從小因骨髓炎動了手術,不能使勁,因此,從嫁給父親開始,母親就成了家里挑擔子的主力。
春耕的時候,母親用籮筐挑肥料。這種肥料是父親用曬干的豬糞、雞糞,拌著做飯燒火余下的草木灰做成的肥料。把這種肥料施在稻田里做底肥,肥效很高,也省去了買化肥的錢。
我們的稻田離家比較遠,遠的來回有4里路,近的來回也有2里路,母親每挑一趟肥料都大汗淋漓,氣喘吁吁,豆大的汗珠順著頭發留下來,背上的衣服也濕透了。
父親心疼母親,往籮筐里盡量少裝一點肥料,而母親每次都要再添上幾鍬,并用腳踩緊實一點。
收割稻谷的時候,母親用籮筐挑稻谷。那時候,收割稻谷沒有收割機,只有一種自制的打稻機,需要兩人用腳踏驅動一個釘著鐵齒的滾筒,以此把禾穗上的稻谷打下來,然后再用籮筐把稻谷挑回家里晾曬。
母親先用鐮刀把禾苗割倒,一把一把地倒放在田里,然后用打稻機把稻谷從禾穗上打下來,待打稻機倉滿了的時候,便用撮箕把金黃的稻谷從打稻機倉里撮到籮筐里。
由于稻谷水份高、重量大,母親很次都只能挑大半擔稻谷。每次挑起擔子的時候,母親總是要咬緊牙關使勁才能把腰直起來。
同時,由于農忙時候田埂上走的人多,地上有水有泥很濕滑,母親挑稻谷的時候干脆光著腳,這樣反而走得穩當。
晚上完工回到家洗腳的時候,母親的腳由于挑著重擔走了一天,腳趾頭被泡得發白,腳掌好幾處都被石頭劃破了。但是,第二天,天剛蒙蒙亮,母親又照樣挑起籮筐走向了稻田。
那時候家里種著6口人5畝多稻田,一年兩季,要將近一個月才能把農忙搞完,而母親就用自己的肩膀把六、七千斤稻谷從田里挑回了家里。
這是我們一家人一年的口糧,同時,也是家里養的雞、鴨、豬的糧食。
對母親來說,籮筐不光是能夠挑肥料、挑稻谷,還能挑好多東西。
比如,家里母豬下的豬崽要出欄了,母親就用籮筐挑著豬崽去賣。
我和姐姐還不能走路的時候,逢年過節,母親就用兩只籮筐一邊挑著我,一邊挑著姐姐,走十幾里路去看外婆。
二十多年來,母親用兩只籮筐、一根扁擔,不知挑了多少擔子,走了多少山路、田埂,她的肩膀不知磨出了多少血泡、老繭。
籮筐,就是母親辛苦一生的見證。
今天,雖然母親已經不在了,但是她把自己挑了二十多年的籮筐留給了我,告訴我:擔子再重,咬著牙也要挑起來;路途再遠,光著腳也要走下去。
No.2 陀籃
這叫陀籃,父親是竹匠,會用竹子編制各種筐子、籃子。這個陀籃就是父親親手編制的。
這種陀籃,是圓形的,像半個皮球,也像挺著的大肚子,可以裝很多東西,用途也非常廣泛。
小時候,為了解決一家人的吃菜問題,父親專門將家門前一丘地勢比較高的稻田開辟出來作菜地,大概有5分地左右,母親在菜地里種上了辣椒、茄子、絲瓜、苦瓜、白菜、空心菜等上十種蔬菜瓜果。菜園里一年四季都是綠油油一大片。
母親種的菜,不光好看,還特別好吃。除了自給自足外,母親還要送給左鄰右舍,每次都博得鄰居們的嘖嘖稱贊。
而在菜地里,陀籃就發揮了重要作用。
翻地時,母親把地里的瓦片、石頭撿出來,然后用陀籃把它們裝起來,運到田埂邊鋪路。
施肥時,母親用陀籃把曬干的雞糞、鴨糞從家里提到菜地,施在泥土深處作底肥。
種菜時,母親從苗圃里挖出小菜苗,然后用陀籃裝著,一棵一棵地分栽到新翻的菜地里。
拔草時,母親從菜地這頭開始,一直拔到另一頭,把拔出來的雜草用陀籃裝著,然后匯總到一堆,等過幾天雜草被太陽曬干了,點把火把雜草燒了,正好給菜地作肥料。
收菜時,陀籃就是最好的工具,它口子大,肚子也大,放菜容易,裝的菜也多。每次母親都用陀籃裝著一大籃子綠油油的菜回來,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
除了種菜收菜外,母親還用陀籃打豬草。
從嫁給父親開始,母親就開始養母豬和肉豬,母豬用來下崽,肉豬可以出欄。
賣豬崽和肉豬的錢,是我們姐弟學費和家里日常開支的主要來源。
而為了降低養豬成本,母親養豬從來不喂飼料,當然也買不起飼料。
每天下午,母親都要提著陀籃,要么到菜地割點紅薯藤,要么到田邊、山里采摘野菜豬草,然后用菜刀或鍘刀把豬草切短。
第二天一大早,母親在灶上的大鐵鍋里放上幾斤米,裝滿水,然后開始熬粥,待粥熬熟后,再把切碎的豬草倒入粥中燙熟,這種野草蔬菜粥就是豬的主食了。
這種養豬方法,節省了糧食,養出來的豬肉質特別好,吃起來口感好,綠色天然無污染。
二十多年來,母親用這只陀籃,不知裝過多少菜,打過多少豬草。正是用這只陀籃,裝起了我們家的“菜籃子”,撐起了我們家的“錢袋子”,讓我們逐步過上了“好日子”。
陀籃,就是母親勤勞一生的見證。
今天,雖然母親已經不在了,但是她把自己用了二十多年的陀籃留給了我,告訴我:一勤天下無難事,勤快就有生計,勞動總有希望。
No.3 布鞋
這雙布鞋,是母親給姐姐一針一線親手做的。
母親也給我做過很多布鞋,可惜由于我不怎么愛惜,母親給我做的布鞋都穿破了,后面就扔掉了,家里已經找不到了。
小時候,家里沒有錢買鞋子,我們穿的鞋子都是母親親手做的。
母親做布鞋,是先把鞋底做好,然后再做鞋面。
做鞋底時,首先根據腳的大小和形狀,用硬紙板剪個鞋樣出來;然后比照著鞋樣,把白布剪成跟鞋樣一模一樣的小片,有時沒有整塊的好布,也可以用零碎的布來剪,用膠粘起來;最后再把幾十上百層小布片,用粗綿線一針一針地縫起來,俗稱“納鞋底”,這樣做成的鞋,也叫“千層底”。針腳越密,鞋子越耐穿。
做鞋面時,母親也是首先剪個鞋樣出來,然后比照著鞋樣,用厚實的燈芯絨布剪出鞋面,鑲上邊,縫上松緊帶,或者打上扣眼穿上鞋帶作為裝飾。
鞋底和鞋面做好后,剩下的工作就是把鞋面縫在鞋底上了。這項工作也是需要技術的,如果沒有縫好,鞋子就容易掉腳后跟,或者容易擠腳。
母親做好布鞋后,總是要我們反復試穿,有問題就不斷調整,直到我們穿著合腳舒適為止。
那時候,家里還沒有電燈,點的是煤油燈。
每天晚上,我坐在窗戶前的舊書桌上寫作業,母親就開始納鞋底。
為了節省煤油,母親只點一盞燈。
為了不打擾我做作業,母親總是坐在離書桌大概兩米的地方。
煤油燈本來光線就很暗,兩米多遠的地方光線就更暗,但母親總是就著那么微弱的燈光一針一線地納著鞋底。
由于光線昏暗,母親納鞋底的手指經常被針扎到,但是她從來不發出聲音,因為擔心吵到我。
她總是迅速地把被扎破的手指含在嘴里,吸吮掉冒出來的血,然后繼續。
這兩雙毛線鞋也是母親一針一針織出來的。帶紅色菱形花紋的這雙是姐姐的,藏青色的這雙是我的。
這種毛線鞋是布鞋的升級版。
由于布鞋鞋底是布做的,容易吸水,下雨天地面潮濕時,穿布鞋容易把鞋子弄濕,吸了水的鞋子也容易壞。
母親就想了一個辦法,到市場上買回現成的橡膠或者牛津鞋底,然后用毛線織成鞋面,再用線把鞋面縫到鞋底上,這樣做成的鞋子就不怕水了,做起來也比布鞋要快。
唯一的缺點就是,由于鞋底是橡膠或者牛津的,容易臭腳,穿起來也比較硬,也沒有布鞋那么舒服。
小時候,雖然沒有錢買鞋子,但是我們一年四季穿著母親做的鞋子,穿著去學校上學,穿著去山里撿柴,穿著跟小伙伴們跳繩追趕……
慢慢地,我們長大了,不再穿母親做的布鞋和毛線鞋了,母親也年齡大了,眼睛花了,再也做不了布鞋了,但是我一直非常懷念穿母親布鞋的感覺。
2001年8月,我考上軍校,要從湖南到安徽去上學,母親知道安徽的冬天比湖南冷,就連續加了幾天班、熬了幾天夜,戴著老花鏡,一針一線地給我趕做了一雙布鞋。
在安徽求學的7年里,每年冬天,坐在晚自習的教室里或者實驗室里,我總是穿著母親給我做的布鞋。
正是這雙布鞋,陪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寒冷的冬夜。
這是母親給我做的最后一雙布鞋。
從此,母親再也沒有做過布鞋。
布鞋,就是母親節儉一生的見證。
今天,雖然母親已經不在了,但是她把穿布鞋暖暖的回憶留給了我,告訴我:成由勤儉敗由奢,不管有沒有錢,勤儉節約的本色不忘丟。
No.4 木箱
在老家平房二樓南側墻根,擺放著4個漆面斑駁的木箱。
聽母親說,這是爺爺留下來的,是民國時期用實木純手工做的,有近100年的歷史了。
小時候,爺爺還在世,我就看到他的房間里擺放著這4個黑色木箱。
爺爺的木箱,從來不讓我去動,我不知道里面放著什么,但我知道里面一定放著比較重要的東西。
爺爺90多歲去世,就把這4個木箱作為遺產留給了媽媽。
木箱里除了爺爺的一些衣服,沒有什么值錢的東西。
不過,有一把鐵尺,是爺爺一直珍藏的寶貝。
這把鐵尺,把手處綁著紅繩,形狀像一把寶劍,不過沒有開刃。
據說爺爺年輕時會武功,出門在外總是帶著這把鐵尺防身。
后來,爺爺老了,這把鐵尺不再用于防身,而是用來驅邪,誰家的小孩晚上受了驚嚇哭鬧,或者孕婦難產,只要把鐵尺借過去放在床下,總能化險為夷。
母親對這4個木箱很愛惜,總是把它們架起來,下面墊上磚頭和塑料,以免受潮腐爛。
這4個木箱成了母親的儲物柜,家里好的棉被、暫時不穿的好衣服,母親都會把它們疊得整整齊齊,一件一件地放在木箱里,蓋上后,還要在上面鋪上一層塑料布或者帆布。
每隔三、四個月,母親就會挑個大晴天,把木箱里的東西全部搬出來曬太陽,防止發霉。
2009年父親去世后,母親大部分時間跟著姐姐住在香港,但是她總是惦記著家里那4個木箱,每年至少要回來一次,把木箱里的東西搬出來曬太陽。
我經常跟母親說,木箱里的東西也不是什么特別值錢的東西,每年搬進搬出、曬來曬去不累嗎。
母親總是笑著說,東西就是要愛惜好,要打點好,經常曬曬太陽,才不會壞掉、爛掉。
母親去世后,我清理木箱里的東西,發現里面整齊地疊放著我原來部隊配發的禮服、軍裝、大衣,還有姐姐的一些在母親看來比較好的衣服,而她自己的東西一件也沒有。
還有一個木箱里,一打一打用繩子捆扎好,整齊地存放著上百封書信。
這些信,大部分是從初中到大學期間,我和姐姐之間互相寫的書信,以及我和姐姐跟父親之間的往來書信。
原來,母親一直把我和姐姐的東西當作最寶貴的東西,我這才明白,母親為什么每年都要曬這些東西,哪怕在香港也要趕回來曬這些東西。
木箱,就是母親大愛一生的見證。
今天,雖然母親已經不在了,但是她把爺爺傳給她的木箱留給了我,告訴我:真正的愛,是我對你的一切都很在乎,一生都把你珍藏在我的心里。
No.5 賬本
在母親房間的衣柜抽屜里,我找到了這個黑色封皮的筆記本,打開來,里面都是母親歪歪斜斜記載著的人情往來。
母親經常跟我講:盡量不要欠別人的人情,欠別的人情一定要還。
父親去世后,母親長期在香港住,但是村里誰家結婚、做壽、生小孩,她從不缺席,自己回來不了,總是請別人代為隨禮,下次回來后,再全部結清。
今年8月,我到香港看望母親,母親跟我反復交代,她不在家,某某代她隨了多少禮金,要我回去一定要去結清,把錢給人家。
9月份,母親病情加重,她說要落葉歸根,強烈要求我和姐姐把她從香港送回老家,
遵照母親的意愿,中秋節前夕,我和姐姐一起把母親送回了老家。
我第一時間去結清了母親不在老家一年多期間,別人代為隨的禮金。
母親去世的前幾天,表妹拿著一萬塊錢來還給母親,說是母親原來借給她的錢,趁現在母親還清醒,把錢還過來。
而借給表妹這一萬塊錢,母親從來沒有跟我和姐姐說過。
母親去世后,好幾位鄰居問我,你母親去世前有沒有告訴你還有誰要還她錢。
我說,沒有說啊,一個字也沒有提過,她只交代我一定要把她要還給別人的錢結清。
是的,母親就是這樣一個人。
別人對她的好,她永遠都記得。
哪怕自己窮,也要把最好的東西拿出來給別人。
哪怕自己不吃,也要把最好吃的東西拿給別人吃。
從來不占別人一丁點便宜。
得了別人一丁點好處,總要想方設法報答。
受到別人一丁點恩惠,總要念叨一輩子。
賬本,就是母親感恩一生的見證。
今天,雖然母親已經不在了,但是她把自己記錄了一輩子的賬本留給了我,告訴我:任何時候,都要知恩圖報,做一個手心向下的人。
No.6 舊書
在放書信的木箱里,母親還保存著我和姐姐的一些重要的筆記本和書籍。
這些筆記本,是我和姐姐記錄的讀書筆記、名人名言、好文好句。
這些書中,有父親送給我和姐姐的、影響改變我們一生的《智慧之燈》《增廣賢文》,以及《圍城》《簡愛》等名著,還有我們讀高中時的一些課外閱讀和學習參考書籍。
這些筆記本和書籍,由于時間實在太久遠,紙張都已經發黃。
母親雖然斗大的字識不了幾個,但是她卻知道哪些筆記本、哪些書對我們很重要,因此她專門把它們找出來,珍藏在木箱底。
在我和姐姐讀書上學這個問題上,父親和母親態度高度一致。
父親經常跟我和姐姐講“世上萬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讀書高”“欲高門第,讀書積善來;要好兒孫,祀祖敬宗起”,并把這副對聯寫在紅紙上,貼在堂屋墻壁上。
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告訴我們“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看到好詞好句好文,要及時摘抄或剪下來,保存起來,多看多背,寫文章時才能信手拈來、下筆成章。
因此,我和姐姐很小的時候就養成了記筆記和制作剪貼本的好習慣,一直到考上大學,我們總共記了二十多本。
從小學三年級開始,一直到高中畢業,我寫的作文每次都被語文老師拿到班上當范文念。
這應該歸功于父親從小幫助我養成的記筆記的好習慣。
《智慧之燈》這本書,是我在上二年級的時候,父親在益陽市一個書店專門買了送給我的,里面寫的是古代一個個名君名相名將讀書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啟迪,對我影響非常大。
孟麗君版的《增廣賢文》是父親推崇備至、特別喜愛的一本書,他能做到倒背如流,平時經常把“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常將有日當無日,莫把無時當有時”等《增廣賢文》里的名言名句念給我們聽,告訴我們要努力、要讀書、要持家。
母親比父親讀的書更少,見識也少,她講不出父親這樣的“名言名句”,但是她堅持不斷地給我們鼓勁打氣,激勵我們努力讀書,努力奮斗。
從我上小學開始,每天早上5點多,天剛蒙蒙亮,母親就起來給我們做早餐。
飯做好后,母親還要燒開水、熬豬吃的粥,她坐在廚房土灶前,一邊往灶里添草把(收割稻谷后的秸稈,曬干后當柴燒),一邊跟我說:“崽啊,你一定要發奮讀書,跳出這個窮旮旯里!”
她的眼神是那樣的堅定而充滿期望。
每次看著母親,我都點點頭,默默地在心里對自己說“我一定要跳出農門!”
母親的這個習慣堅持了十二年,直到我考上軍校。
雖然現在有18年沒有聽到母親的那句話了,但那一幕到現在都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現在想想,正是母親每天的叮嚀,對我耳提面命,如警鐘般鞭策著我好好學習,努力讀書,最終才能跳出農門。
考上大學、離開老家的這么多年,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無論受到多大的打擊,只要想起母親的話,我就會重樹信心,重拾勇氣,重新挺起脊梁,從來不敢懈怠。
正是父親和母親對讀書的推崇和堅持,他們兩個小學都沒有畢業的農民,卻把姐姐培養成了香港科技大學的博士,把我培養成了國內重點軍校的一名碩士軍官。
舊書,就是母親教子一生的見證。
今天,雖然母親已經不在了,但是她把讀書的理念和奮斗的精神留給了我,告訴我:至要莫如讀書,至樂莫如教子,唯有讀書和教子,不負此生。
母親走了,她沒有留給我們多少財產,但是她告訴我們:人這一生,要吃苦,要勤勞,要節儉,要愛人,要感恩,要讀書,這是比金山銀山、萬貫家財更寶貴的遺產。
就像父親臨終前寫給我們的遺言:我沒有給你們留下什么財產,但是我給了你們滿腹經綸的學識、自力更生的本領和吃苦耐勞的品質,這就是我留給你們的遺產。
親愛的爸爸、媽媽,我和姐姐不需要您們的財產,您們含辛茹苦、辛爭苦搏把我和姐姐培養成人、成才,過早透支自己的身體,這么年輕就相繼離我們而去,可以說把生命都給了我們,我們欠您們的,一生都無法償還。
親愛的爸爸、媽媽,您們雖然沒有讀多少書,講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您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怎樣做人、怎樣做事,如何成家、如何立業,這些就是留給我們一輩子最寶貴的財富。
夜已深,我雙膝跪地,朝著北方父親、母親的墳塋三叩首。
10年前,父親拖著殘病的身體,選了一塊背靠山脊、面朝田野的墓地,他在右邊留了一個位,說是給母親留的。
10年后,我把母親安葬在了父親墓地的右邊,把母親的遺像掛在了父親的遺像旁邊。
從2009到2019,父親和母親分別了10年。
今天,他們再一次團聚了。
永遠不會再分離!
愿天堂不再有痛苦!
愿父親不再孤單!
愿母親九泉之下,安息!
“精進者er”:一個努力向善向上的群體。
“迎著太陽,每日精進,只為遇見更好的自己”
是我們的口號。
關注“精進者er”,我們與您一起
精讀好書、精選好物、精誠相處、精進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