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叫海蓮·漢芙的潦倒美國女作家在《星期六文學評論》上看到馬克思與科恩書店刊載的廣告后,開始了長達二十年與大洋彼岸的英國書店的書信交流。
信中主要絮叨的是買書和賣書,最吸引我的是來去信之間一個人和一群人之間互相幫助、彼此溫暖的點滴瑣事——自掏腰包為店員們購買火腿面包等食品的瀟灑幽默漢芙老小姐、為漢芙繡了一塊美麗桌布的可愛鄰居老太太、為漢芙寄去全家福,連有了新車都想分享給漢芙知曉的店員、永遠彬彬有禮的店長...不得不說,這是一本讓你嘴角隨時會勾起笑容的書——即使它的結局讓我的心情感受到了一些來自倫敦的潮濕和陰冷。
國內發行的版本,介紹都是這樣的——“…海蓮和一家倫敦舊書店的書商弗蘭克之間的書緣情緣…這本書既表現了海蓮對書的激情之愛,也反映了她對弗蘭克的精神之愛…”但是,作為一名縱橫言情小說世界七八年、總能一眼看出真正男主的“老人”,我仍舊不覺得她們之間的化學反應可以被歸為愛情,也許是我眼拙或保守,打心底眼不愿意接受精神出軌,但我依舊沒有發現那種“唯有在黃昏下、古書間才翻尋得見的戀”。另外,只強調漢娜與弗蘭克,對其他店員如諾拉、老馬丁、博爾頓太太來說是極其不公平的,畢竟她們也是這本書出現過很多次的人物,且,這本書名為《查令十字街84號》,私以為,書里講的就是這家書店里發生的事,那么我們的眼光就不能僅僅聚焦于情愛之上。
書中漢芙老是抱怨美國出版的書籍生硬而丑陋或漫不經心,心心念念著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生活,她樂觀幽默的筆觸與另一名主要通信人店長的嚴謹紳士構成了意外的和諧,再加上不時出現的諾拉等人嘮著的家常,這本書的感覺實在是像極了維瓦爾第的協奏曲,輕快,充滿著生的喜悅。
書真的很薄,每一封信也是短小精悍,稍微長一點的可能就是漢芙的日常吐槽和嘮叨,但她的那些抱怨也十分有趣——就像一個古靈精怪的芭蕾舞演員在臺上輕靈地連續跳躍,腳尖每一次踮起都能讓觀眾的微笑弧度大一點、再大一點。而當我像上了癮一般一口氣讀到弗蘭克先生去世的那一段時,才恍然發現,二十年只不過一瞬。但這些信件構建起的橋梁,卻讓現在的我們也能走一走,感受一番舊時代與新生活的不同。
海蓮尋古書,而我看的卻是海蓮可能最厭惡的電子版,但她拿到那些救贖的喜悅我卻是能勉強感知一二的。當時的美國印刷與英國古書的矛盾,可能就與現在的電子書與紙書的矛盾一樣,總有人擔心紙書的滅亡,但我寧愿抱著樂觀的心態看待紙書的發展——當我們的手、眼、心真正感受到了僅有紙書才擁有的細膩溫暖時,會有一種油然而生的喜悅,可能還會有與古時燈下讀書人際會于同一時空的莫名恍然——盡管這些可能是儀式感所帶來的“副作用”,是感官對大腦的欺騙,但不管怎樣,我愿意被欺騙,也愿意被副作用所控制。
真希望漢芙能夠去到的,是那個店長店員們都還在時的馬克思與科恩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