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號》,海蓮·漢芙作品。
開始是在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上知道這本書的,一度想讀。不料在圖書館無意中發現,就順手拿了回來。
往返于紐約和倫敦之間、持續20年的一封封書信,被裝訂在一起,組成了這個溫情的故事。
沿途坐落著鱗次櫛比的書店、出版社,加上鄰近的柯芬園劇院區、艷名遠播的蘇活區、餐飲林立的唐人街,查令十字街一直以來都是倫敦人的文娛重鎮。1949年10月5日,街上一家叫做馬克斯與科恩古書店收到了一封來自大西洋彼岸的一封信,求購一批古書,并列出了詳細的清單,落款為海蓮·漢芙。
書店的弗蘭克·德爾先生例行公事般地找到了部分古書,并禮貌地回信寄上。漢芙小姐很滿意,之后又求購了幾次書,也和店家逐漸熟絡起來。
五十年代初期的英國百廢待興,物資實行配給制。漢芙小姐隨信把火腿與雞蛋寄到了書店,分給店員們吃。店員們很是感動,都想一睹這位心地善良的女孩的芳顏。大家紛紛地給她回信,表示誠摯的感謝,有的也附上了自己的禮物。
海蓮求購的訂單都是弗蘭克一手處理,所以兩人最是熟悉。書信來來往往,除了訂購信息外,聊的多是一些家常。弗蘭克漸漸地知道了,漢芙小姐是一個作家,住在破爛的房子里,積蓄大多用來買書與交房租。弗蘭克夫婦也誠摯地希望,漢芙小姐有機會能來倫敦,與大家見一面。因為收入并不多,所以海蓮只能把查令十字街當成一種理想。
一恍二十年過去了,丘吉爾獲得連任,女王也換了新人,書店的職員有的辭職,有的去了非洲,連老板馬克斯先生也已不在人世,但大家熱盼的漢芙小姐卻遲遲沒有來。書信還在繼續,生活也在繼續,漢芙小姐沒有多少積蓄可以跨洋遠游,查令十字街已經成了她的一個無法實現的夢。
1969年1月8日,海蓮收到一封來自書店的信,寄信人卻變成了秘書。她告訴海蓮,德爾先生已經在上上個禮拜過世了。
有書評說,人生中總是有那么多遺憾,總是有很多人近在咫尺,卻擦肩而過。我倒覺得,結果固然不圓滿,但對于海蓮與書店,就這20年的光景來說,已經是一種彌足珍貴的守望與寄托,是否遇見,已經不那么重要了。
海蓮是一個率真、直爽又心地善良的姑娘,在信中雖屢次埋怨書店給她寄的書不好,卻還是給書店寄去食物和禮物,讓大洋彼岸的人,在蕭索時期也能感受到遠方的惦念。就像《解憂雜貨店》中的浪矢老人一樣,足不出戶,就認識了一群可愛的人,了解這個國家的風土人情——身在此處,心卻在彼岸。
既然寸步不離,就能向你們買到既干凈又漂亮的書,我干嗎要跑到十七大街去買那些又臟又丑的?——從我從頭的地方,倫敦可近太多啦!
海蓮很可愛,書店寄來的書大多用其他古書的內頁當包裝紙,寄得多了,這些內頁可以拼湊成一個不完整的故事。她會把這些包書紙也一并看完,并叫弗蘭克下次用剩下的殘頁來包裝。
下回要寄書來時,拿第512頁和513頁來包書怎么樣?這樣我才能曉得最后是哪一邊打贏了,還有那到底是哪一場戰役。
而書店的人們,比如弗蘭克,又都是很淳樸的人。他們待人彬彬有禮,做事一絲不茍,受了海蓮的恩惠,總是掛在心上。每個人都想給海蓮寫信,甚至瞞著老板偷偷聯系到她,寄去自己的一份心意,無論是布丁配方還是手工桌布;每個人也都希望她可以來倫敦,與大家共進晚餐,讓查令十字街更添活力。
這樣的人們通過書信往來長達20年,看起來也并非不可思議,無非是一個溫暖的人找到了一群同樣散發熱量的人,在一起交織成了一張橫跨大西洋的充滿溫情的網。盡管彼此不見,卻在守護著同一份感動與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