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還是對書的認識。
首先,可以從狹義上將書理解為有字之書,歸約各種可能,放下書本被期望做的的是改變。這種改變最好基于閱讀的體驗,如此就回到學以致用的路徑上來,強調知行合一。讀書是為了更好地做些什么。當然,做些什么,什么是更好,都是個人判斷的問題。約讀社可以幫助你發現這些問題,如何走自己的路,靠自己。
其次,廣義上的書是無字之書,所有能給人啟發的事物都可以稱之為書。那么,也就不存在放下、不放下之說,類似于武林中的“手中無劍、心中有劍”。這個時候重要的不是放不放下,而是對于你來說什么才是書?如果我們把書籍理解成為一種高度凝練的智慧,我們的心靈也需要對這種智慧高度敏感,每個人需要在心目中定義什么是自己的書。
最后,對于我來說。拿起書為了讓自己多看看這個世界,多明白些道理,讓自己的生活更好一些。放下書,是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看這個世界。不要被書所欺騙。
許多人初見到這個問題會愕然。因為對于多數參加約讀社的人,它不構成一個問題。很多事情并不是要深刻明白其中的意義才會去做。“到底是什么”這個層面不成為問題,卻還是會來參加約讀社的活動,這是為神馬呀?參加的原因或許很簡單,有人覺得某個話題有意義,有人被朋友拉過來,有人想尋找點過去的時光……還會有千奇百怪的理由,但這并不妨礙大家聚在一起。
到底是神馬呀?跟著玩就好了
這是個很深刻的問題,我能想出好幾種緣由。也許每種緣由疊加在一起,答案就顯得很充分了。每種緣由無所謂對錯,只是一種感覺。有些是跨越幾期活動的,有些只是某一刻一閃而過的念頭。那就從最接地氣的點說起吧:
第一期“擇城而生,不如因城而立”,是被文案吸引。會接著猜想寫文案的人一定有趣,想來見識見識有趣的人。隱晦一點的理由是,我的朋友要上臺演講,要捧個人場。
第二期“時間管理的道術器”被內容吸引,自己也曾糾結于時間管理的工具,想學習下如何管理時間。隱晦一點的理由是,據說國館逼格很高,我還沒去看。
第三期“出入于書,觀水于瀾”是想體驗一下策展的經歷,感受下一個高大上的活動是如何從概念逐漸落地開花的。隱晦一點的理由是,我也就這個能講兩句了。
愿意。愿如圖所示,腦洞大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