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語言的用處
人的大腦偏愛圖像,因此在看到視覺化記錄會覺得“wow!”;但其實它與文字語言,是各有所長、只是應用功效不同而已。
我傾向于使用它,多在快速記錄、團隊溝通、統合現場討論&想法之場合;而愈加深度的梳理整合,還是要經由文字的沉淀、反芻才能有進一步的洞察。
視覺語言VS文字語言
如果將視覺化看作一門語言、具體到“用來記筆記”,學習路徑是怎么樣的呢?我試圖以“類比法”來闡述。
還記得你是如何學習語言的嗎?以漢語為例:
<pre>
第一步:a o e——學習音素。
第二步:單字/單詞/詞語。
第三步:語法/文法,開始造句了……
第四步:篇章/故事。
更進一步,開始學習品鑒好文章背后的邏輯思維、文采美感……
</pre>
“視覺化語言”同理。如果跟以上的學習步驟對照,視覺語言一一對應的是
一、音素|各種線條、基本形狀(圓形、三角形四角形等)。
二、單詞|簡單的圖像、ICON。
這階段相當于“背單詞”,即前期需積累一定量的單詞量。找一些簡筆畫的書,學會畫一些常用的“視覺單詞”。我自己常用“搜索icon”的辦法:譬如遇到什么意象不知道怎么畫,就打開http://www.easyicon.net 之類的網站,照著畫,幾遍就掌握了。
三、視覺語言的“語法”,我理解為各種“關系”(詞語與詞語之間是怎么聯結起來的?)多數時間以箭頭、圖表的形式呈現。
四、篇章|對一場討論、講座或一本書的整體記錄。
推薦書目
- Sunni Brown|清晰的入門書。《涂鴉思考革命》,目前還沒有簡體中文版。作者的個人站點
Mike Rohde《The Sketchnote Handbook》,目前已有中文版為《涂鴉筆記:圖像記錄》
[美] 丹-羅姆(Dan Roam)|餐巾紙之父。致力于在商界領域推行視覺溝通,目前出了四本書啦。推薦先看這本:《Blah Blah Blah:不講廢話,畫圖解決》,你將獲得一個全景印象。他的兩本“餐巾紙”側重于“語法”部分,有助于視覺思維的轉化和建立。
作為早期動作,有必要豐富自己的視覺語言“詞匯量”。可以買一些簡筆畫的書,作為日常練習(積累單詞),比如兔本幸子的插畫系列、參考easyicon上的圖標畫法,PPT上的圖表工具——重要的是思考它們體現的是何種邏輯關系;等等。
國內作者可以關注:孫小小、臧賢凱早幾年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