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井
是常見于漢族宮殿,壇廟建筑中的室內頂棚的獨特裝飾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狀,有方形、多邊形或圓形凹面,周圍飾以各種花藻井紋、雕刻和彩繪。多用在宮殿、寺廟中的寶座、佛壇上方最重要部位。
“那為什么會出現藻井?
因為,在古時候以中華文化為代表的東方建筑中,基本是木制結構建筑,這和西方古希臘羅馬的石制建筑有著很大的不同。
木質建筑相對于石質建筑,優點就是建造的速度非常快,且能夠滿足非常繁復的外觀要求。
以故宮為例子:北京故宮由明成祖朱棣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開始建設,到明代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占地面積約為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為15萬平方米,宮殿建筑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耗時間14年。
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米蘭大教堂從米蘭的第一位公爵(GaleazzoViscontiⅢ)于1386年開始興建,1500年完成拱頂,并于1577年完成了初步的建筑,開始供信奉天主教人士參拜。1774年中央塔上的鍍金圣母瑪麗亞雕像就位。1897年最后完工,歷時五個世紀。
但是,木質結構的建筑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怕火,保存不久。還是用故宮做例子,故宮迄今為止,被火燒過5次。
因此
在古時候,因為生產力低下的問題,人們面對火災基本上是沒有有效的辦法,最多只能夠事先預防,像屋子下面常備大水缸等等,古人把能做的都做了,感覺還不保險,總感覺缺了點什么,于是就有了藻井。
據《風俗通》記載:“今殿作天井。井者,東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厭火也。”《史記·天官書》中注有:“東井八星主水衡。”東井即井宿,星官名,二十八宿中之一宿,有星八顆,古人認為是主水的。綜上所述,在殿堂、樓閣最高處作井,同時裝飾以荷、菱、藕等藻類水生植物,都是希望能借以壓伏火魔的作祟。
這些藻井,自古以來被認為是漢族木造建筑一項繁什的裝飾技術。因為匠人不必用鐵釘就能推出有深度感的藻井。
明代之後,藻井的構造和形式有了很大的發展,極盡精巧和富麗堂皇的能事,除了規模增大之外,頂心用以象徵天國的明鏡開始增大,周圍放置蓮瓣,中心繪云龍。後來這中心的云龍愈來愈得到強調。到了清代就成為了一團雕刻生動的蟠龍。蟠龍口中懸垂吊燈,不失原來明鏡的形式。由于清代的藻井流行能為頂心,於是便把藻井改稱為龍井了。
中國精美藻井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