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朋友最近在面試時,被面試官問了一個問題:“燒水燒一半沒柴了,怎么辦?”朋友一臉懵逼措手不及,慌亂中回答了一句“趕緊去找柴”,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朋友懊惱,回家路上就上網找答案,發現居然還真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標準答案如下:
這樣的問題不會出現在我的身上。如果是我,首先一定會根據實際情況準備足夠的柴;其次,如果事先沒準備好,燒水的過程中看到柴不夠就應該及時準備柴火,等柴燒完后再去準備,準備好柴,水也涼了得重新開始。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整體意識,只有做足準備,才能從容解決問題。
我聽著朋友跟我抱怨,覺得簡直荒唐又搞笑——現在的面試官都無聊到這程度了嗎?
這個問題的初衷可能是想看應聘者的解決問題和反應能力,但是回答標準答案,就能說明他解決能力強了嗎?
假設真實的場景是燒水一半沒柴了,你會馬后炮地數落同伴“要我就不會讓這樣的事發生”嗎?
真實可靠的第一反應難道不應該是考慮當下怎么辦才能解決問題嗎?
是去找柴,還是現在的水就勉強可以用?找柴怎么找,水又該如何使用?而且真實場景存在著諸多不確定性,只有面臨那個場景,你的反應才是真實的。
做這種假設,最多考察了應聘者反應夠不夠快。但解決實際問題時,快不是僅有的衡量標準。
更不用說這個標準答案中一絲絲都沒有教人怎么解決問題,只是教人們如何避重就輕?;^,和面試官周旋而已。
所以,面試官就好好面試,不要出一些莫名其妙、毫無意義的假設,這既不能體現出面試官的素質,又不能考察求職者的水平,只會耽誤面試者、耽誤企業的時間而已。
當然,應聘者再遇到這樣的題也可以像上面那樣回答。只是應該考慮考慮,這樣的面試官背后到底是什么樣的企業文化,到底適不適合自己今后的發展了。